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2800多年前,虢国国君虢季的夫人梁姬过世,被隆重下葬,墓位于虢季大墓西南9米处,墓西北面9米处,是她的纎葬车马坑。
  她的长眠之处,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南北长5.3米,东西宽3.74米,墓底长5.3米,宽3.92米,深10.93米,墓室四壁平直,表面涂了一层淡绿色涂料,这是高等级贵族墓壁特有的处理方式。下葬时,她的墓四周挂满纺织品,也就是说,虽是土坑墓,但下葬时看不见土。
  按礼制,梁姬夫人用了单椁重棺,椁与外棺之间放了大量铜礼器,主要集中于椁室北端及东西两侧。外棺盖上,放了铜銮铃、铜兽首形带和一件玉戈。内棺盖上,则安放了璧、戈、柄形器等玉器,还放了一件方形铜首饰盒,里面是以绿松石、料珠等组成的一件串饰。内外棺之间,还安放了两件精美的小铜罐。
  内棺之中,极尽奢华。梁姬夫人贴身覆盖和佩戴的玉器密密麻麻,令人目眩神迷,2800多年后,“令后世的考古工作者无从下手”。
  只见她头有发饰、耳挂玉、颈戴项饰、身佩组佩、腕戴腕饰、手握玉管、足踏玉圭。头下枕玉、口中含玉、腰下垫玉、足下踏玉、身旁散布着许多动物类肖生玉,几乎动用了当时所有种类的玉器。
  她为何要用这么多玉饰呢?因为用殓玉是对不朽的祈愿,用礼玉是尊贵身份的体现。而佩玉和赏玩玉,更多是出自女性爱美的天性。
  古人爱玉,由来已久。周代人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中就有多章赞美玉的诗篇,“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与亡通假)”。君子行走时玉振之声清脆在耳,叫做佩玉将将。“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赠玉是非常隆重的礼节表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这里头的琼琚、琼瑶、琼玖全是美玉,投与报,绝不对等,报者情感中充溢着浓郁的奉献之意。这个报者,不可能是平民百姓,因为依礼制,平民百姓不能拥有玉器。而诗篇中出现的单件杂玉,是无法和梁姬夫人墓葬的奢华相比的。
  被美玉覆盖的梁姬夫人,并未实现不朽的祈愿,2800多年后,她的骨架大部分朽成粉末,仅余部分肢骨和牙齿。而其随葬美玉包括那件五璜联珠组玉佩,依然奢华无比,温润如初。
  “五璜联珠组玉佩”彰显梁姬母仪天下的尊荣
  要讲这组玉佩,先从墓主人梁姬讲起。西周时期,至少在西周晚期,有一个姬姓梁国,具体地望目前尚不确知,但推测距今三门峡市区不远。
  虢国是当时重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姬姓梁国之女嫁给虢国国君虢季为妻,是为同姓通婚。这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如周穆王有妃名盛姬,与穆王同为姬姓。《左传》也记载有晋国嫁女给吴国,晋、吴也皆姬姓。
  梁姬之名确认,是通过虢国墓地中梁姬墓内梁姬罐上的铭文完成的。
  梁姬罐不大,被放置在内外棺之间,口径像现在我们用的小瓷碗,整体圆圆的,是个球形,上面有盖,下面有圈足。盖表面有两条盘旋而卧的龙纹,罐身装饰人龙缠体纹,都用云雷纹衬底。罐内有铭文,两行五字,竖款排列,铭文字体皆反书,自右至左为“梁姬作××”,后两字虢国博物馆的专家辨认不出。记者咨询虢国墓地发掘主持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姜涛先生,他说:“后两个字应是梁 (hú),是古代的一种容器。铭文意思是说这个铜罐是梁姬的嫁妆,嫁到虢国时带来的。可能是首饰香料盒。”
  梁姬国君夫人的身份又是如何确认的呢?
  梁姬墓墓葬形制及所用葬具均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等级较高,她的 葬车马坑内葬有19辆木车、若干匹马和6只犬。墓内共出土随葬品1506件颗,其中青铜器394件,玉器806件颗,绿松石、煤精与料器122件颗。“尤其是胸腹间所佩的五璜联珠组玉佩,往往仅见于国君和国君夫人墓,别的贵族即使贵为太子,也没有这种荣耀。虢国墓地中,也只有两座国君墓和这座梁姬墓才有五璜联珠组玉佩殉葬。”姜涛先生说。
  细看这件五璜联珠组玉佩,上半部分置于墓主人左右肩胛处,其下五璜相连达于腹部,由一件人龙合纹佩、五件形态各异的璜、368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16颗菱形料珠相间串系而成。
  但它出土时,“棺内所衬和包裹的纺织品都腐朽炭化,一层层轻轻剥开后,组佩才露出来。已全部散落,看上去花花绿绿的一片,因为墓棺有坍塌,散落的组佩位置略有变动”,姜涛先生说。
  在它出土前,虢季墓曾出土过一件七璜联珠组玉佩,器形更大更复杂。据亲历者回忆,七璜组佩出土时局部已有曲折变形和重叠现象,大量的玛瑙珠小如豆粒。起取时用一块大玻璃板放在已清理好的器物上,用彩笔把玉组佩饰的原大结构平面图画在玻璃板上,再把所画的图描在白纸上;参照实物把每件器物的编号分别标在图纸上,还涂上每件器物的不同颜色,以增强图纸的直观性。起取文物时,按照器物的编号和排行顺序分别包装,特别在标签上做详细注明。
  七璜组佩复原时,“为了模仿和实验这套玉组佩饰的串联方法,用硬纸片代替玉璜,用塑料管代替琉璃管,用塑料管剪成的小节代替玛瑙珠,作了玉组佩饰的串联示范,结果很成功”。
  谈到这件五璜组佩的起取复原,姜涛先生说:“过程没那件复杂。首先要分清哪一层是哪一层,墓主人佩戴饰物很多,耳挂玉颈戴项饰,两件手链也散落在腰部左右。分清后,有1∶1原大图纸,有影像资料和照片资料,由熟练工人一点点起取复原。”
  复原后的五璜佩,以人龙合纹佩为接合部,左右各以双行制作规整的大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相接。
  人龙合纹佩是青玉制成,玉质细腻,正面饰人龙合纹,龙首位于一端,人首位于中部,为侧视形,有目、耳,头上有上扬的发丝。五件璜形制相近,玉质、大小、纹饰有别,三件较大,两件较小,分为鸟纹璜、素面璜、尖尾双龙纹璜、人面双龙纹璜和双首龙纹璜五种。鸟纹璜是冰青色半透明的青玉,局部有棕黄色沁斑,两端扁平,中部较窄作扁圆绳索状。尖尾双龙纹璜是更浅的冰青色青玉,微透明,大部分沁成棕黄色,单面饰尖尾双龙纹,龙纹尾部相叠,龙身饰云纹。人面双龙纹璜是浅豆青色的青玉,也是大部分沁成棕黄色,两面饰双龙纹,两端为龙首,龙身上下相叠,卷尾,龙身饰重环纹。
  五件璜里,第二璜——素面璜是冰青色青玉,光素无纹,很特别。
  联珠组玉佩总共用了368颗玛瑙珠,有管形和鼓形两种,大小不一。
  “行步有佩玉之度”体现西周贵族尊崇身份
  从一般意义上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件)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为“组佩”。中国最早组佩性饰品,当数距今约1.8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经钻孔串成的佩饰。
  西周时期,较大型组佩开始兴盛,西周晚期,大型组玉佩达到高峰。如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的大型组佩饰,有十几组。其中M63晋侯夫人墓出土的组佩中,以45件璜为主体,是迄今所见组玉佩中玉璜最多者。“三门峡虢国墓地作为西周晚期墓葬的代表,出土大型组玉佩3套,分别是国君虢季七璜联珠组玉佩、虢季夫人梁姬的五璜联珠组玉佩和另一位国君虢仲的六璜联珠组玉佩。”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书记田双印先生说。
  “从虢国墓地发掘来看,虢季墓是七鼎配七璜,梁姬墓是五鼎配五璜,用鼎和用玉的数量相对应,这是礼制要求,不是巧合。多璜联珠组玉佩显示出更多的礼玉功能,象征着拥有者在诸侯国中至高无上的权力。”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长王治国先生说。
  细看虢国墓地出土的多璜组玉佩,发现它们有结构共性,即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他种小件玉饰。
  “因为玉璜弯曲如拱形,也像彩虹,这种形状的玉璜,在组佩中可承受较大的重力。在两端穿孔,或在上端中央穿孔保持组佩整体的均衡与对称,并使之平衡稳定。因此,玉璜的作用是成为组佩的‘骨架’,令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饰组成的整体,在佩者行走时保持平稳。”田双印先生解释道。
  西周大型组佩,戴起来并不轻松,但贵族们趋之若鹜,为啥呢?因佩戴组佩后,看上去华美无比,而且走起路来,玉佩轻轻撞击发出玉振之声,很好听。另外,佩者步伐与组佩摆动也要和谐,以表现佩者仪态与风度之美。
  西周大型组佩,是贵族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饰品。一般而言,西周墓墓主人身份地位越高,所佩组佩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
  西周大型组佩多样统一、形式有序,实质也是“礼”,是一种秩序观念,如统治者用玉,根据其地位、官级、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尊卑有度,规范森严。另外,西周时“礼”之本义还在于“和”,如《逸周书·度训解》讲:“众非和不聚,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组佩中众多饰件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是这种“和”、“中和”思想的体现。而组佩的内在美,是通过其结构中对立统一的复杂性来体现的。
  整个虢国墓地共出土玉石器3500多件组,集两周玉器之大观,是继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之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批商周玉器。从玉材上看,它们绝大部分为优质和田玉。从制作水平上看,它们形神兼备,多为精绝之作,其中绝大多数出自虢国国君治下的玉工之手,还有部分来自周王室的制玉作坊。从时代上看,有属于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圆雕猪龙,有商王武丁、帝乙、帝辛时期的玉器,也有西周早、中、晚期及春秋早期的玉器。“总之,发掘出土的这批玉器是虢国墓地出土文物中的精华,是虢国物质文明的象征。为两周史、玉器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而庞大的标准器群。”姜涛先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虢国墓地出土有不少商朝玉器。这是怎么来的呢?《逸周书》说:“凡武王俘商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百万。”这些玉器多数于周初分给了那些新分封的姬姓诸侯及高级贵族,也有部分用于赏赐和转赠。因此,包括梁姬墓等多座贵族墓葬中都有所出。




上一篇揭秘清朝勋章

下一篇中国古玉器的内涵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