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过去,猛拱所产的琥珀,大都运到腾越加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致使腾越久负盛名,驰扬中外。20世纪30年代,英军驻缅军属美特福夫人(Beatrix Metford)从缅甸进入腾冲游历,专门参观了腾冲的琥珀工厂。并在1939年他写的《中缅之交》中作了介绍“腾越平原有村名大洞,数百年来即以善琢琥珀著称。”他们亲自到了声名远扬的大洞(现为大董)的杨姓富商家,称杨姓商人“其人设肆,遍于滇省诸大城邑,更远及缅甸各都会,而终于印度加尔各答”。

  这家工厂的工作室设在楼上,室中四周都是窗子,窗子下设有桌凳、车床。大宗的工艺品是琥珀珠,用以串成项链或手串。只见一个工人操利刀剜去琥珀的边皮,形成一个立方体;第二个工人手掰到钢砂轮上磨去棱角以成圆形;第三个工人就置于带轮上用细砂磨,使其 光滑;第四个工人贯孔;第五个工人上光粉、蚜光。工作室明亮的一角放有一长凳,宿工(工艺师)在这里工作,前面放有一箩筐,盛满琥珀原料,未经琢过,色暗无彩。宿工拾起一块,迎着光线透视琢磨,然后用刀铲去外层不透明的木质、石质部分,直到通体晶莹透澈为止。然后又反复审视,决定雕成何种形状。这并没有固定的方案遵循,只求尽量利用原块大小,愈少削愈佳。宿上能雕众神仙,各种体形的人和飞禽走兽、树木花卉。都是先得到一个大体形状,然后细刻面目、须眉、爪牙、枝叶及一切配景,每一项都要若干小时始能完成。美特福看着称赞不已,写道:“其人盖兼美术家、雕刻家,全凭想象,不借模型,自能成器。”

  工作室旁为陈列室,橱内悬挂着许多琥珀串,颜色最好的是浅柠檬黄,以至最鲜橙黄,从橙黄到深红、褐色,每种颜色都有,或似糖粒,或似陈白葡萄酒冻成球状,其中有焰色的,灿烂若流火之珠,最为名贵。美特福一行人在国外时,因友人多次嘱托,都争着购买,买到后非常高兴说:“精美琥珀串今日得亲爱尔兰女郎之蝤蛴(幼虫名,比喻妇人之颈)矣。”架上还陈设有佛像、神马、水牛、瓶、杯,都用完整的琥珀雕成,玲珑剔透,大都是那位有经验的艺人雕制而成。

  美特福夫人参观的这家琥珀工厂名叫“炳春记”,主人叫杨炳春,是腾冲琥珀加工的代表,《腾冲县志稿》,上书:“琥珀象牙匠多在大董乡,约二十余家。”昔日他家琥珀调出调入时,均以大木箱装载;儿子叫杨耀东,新中国成立前是腾冲首屈一指的富户,l949年竞选过县参议长,并得到了李根源的支持,后来到了缅甸。在大董的琥珀富户还有几家,如董朝刚等。

  笔者亲自寻访了“炳春记”的琥珀工厂,由于主人离家多年,工厂早已残破不堪,大致环境与美特福当年所写的几无变化。

缅甸琥珀溯源

腾冲“卓旭琥珀交易市场”中的缅甸琥珀商人

缅甸琥珀溯源

重现昔日辉煌的腾冲琥珀交易市场

  缅甸琥珀的发展现状

  印度地址勘察局记录了从1898年至1940年的琥珀开采情况。年平均产量约为1900公斤,最大产量为1906年的11000公斤。1941年琥珀产量记录终止。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继承了过去的工艺利用昔日留下的原料,在显微镜下精雕细刻,制作了一批精美的工艺品,如鼻烟壶,扳指,烟嘴,发簪,老寿星、龟背松、赤脚大仙等,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缅甸琥珀溯源

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琥珀博物馆馆长接受《缅甸琥珀》赠书

  19世纪英国占领缅甸后,缅甸琥珀被大量输入西方,1941年缅甸琥珀矿区封矿,当地琥珀加工商渐渐消亡,工艺也已经失传,自此,缅甸琥珀逐渐淡出国人视线。在缅甸琥珀集散地腾冲,由于生产原料不济,再加上当时人们认为翡翠,琥珀等都是资产阶级所属的奇技淫巧,许多原本从事琥珀加工雕刻的工匠只好转行,腾冲琥珀传统工艺渐渐失传。改革开放以来,在腾冲的旧货市场“渣筋行”渐渐出现一些旧社会遗留的缅甸琥珀,其中有珠子,烟嘴,随型挂件等。其中一些老经纪,比较通晓琥珀的鉴赏和价值,逐渐开始经营缅甸琥珀,当时缅甸琥珀价值颇高,一串品相完好的108佛珠价值人民币2000多元,2000多元在当时已属奢侈。经纪人中的佼佼者是李自春先生,李先生早年在腾冲经营古玩杂项,对历史残留的古董琥珀多有接触,加之对琥珀情有独钟,逐渐摸索出一套鉴赏琥珀的独到技艺。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田黄石的传说与历史

下一篇广州玉器天光墟史话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