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叶舟是一位非常令人敬畏的作家。我看到《凉州十八拍》的时候,感觉这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样的作品也只有叶舟能够写出来。我看完之后就像在喝蜜,喝的是荆花蜜。真的,读这样的作品你就会流泪,泪水会砸向尘世。
叶舟本人的经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禀赋和作为小说家编织故事的才能,以及对各种历史信息、自然信息的吸收,尤其是他在西部,他在像敦煌和河西走廊这样的地方,自然和历史、人文与经典本身的合二为一,让叶舟有了一种自觉,让他能够把这些东西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才会写出《凉州十八拍》这部杰出作品。
叶舟的才华在这部书里表现得更加充分,这么一部大体量的长篇小说,他竟然写得举重若轻,长风浩荡。我曾经给叶舟的小说写过一段话,他当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那篇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颁奖词里有几句话当时是我写的:“叶舟举重若轻,在惊愕中写安详,在喧嚣中写静谧,在帐篷里写无边的人间,在尘世中写令人肃然的恩典……”叶舟有特殊的才华,他的这种才华是怎么养成的,叶舟给了我很多的谜团。
提到静谧,我认为《凉州十八拍》这样一部小说,你阅读的时候会感觉月光之下大江奔流,但仍然有一种静谧的感觉,非常安静的力量。他在背叛中写忠义,最后让“忠义”这个词成为人类精神的写照,并给人以安静、平安、喜乐以及普降人间的沉稳静谧之感。因为,伟大的精神一定是静谧的!
—李洱(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写出了遥远的古典气象
四年前,我翻开《敦煌本纪》的时候,第一个感受是非常讶异,因为我不知道叶舟在写长篇小说,在我的印象里他是诗人,诗人可以写小说,而且很多诗人的小说写得很好。在我的印象里,诗人只能写中短篇,叶舟以他的成绩证明中短篇也写得很好。诗人的逻辑方式是分行的,而小说家的逻辑则是连绵的,一个分行的逻辑很难讲述一个连绵长篇的故事,但当我怀着这样的误解时,我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叶舟的诗虽然是分行的,但他的气息一直就像河西走廊的长风那样是连绵贯通的。
写长篇小说是智慧的活儿,人生智慧几乎都容纳在里面,关于历史的所有思考也容纳在里面,堪称是一门智慧的手艺;但它同时又是体力活,尤其是以叶舟充满澎湃气势、短时间、爆发式的这种写法,需要强大的体魄,但是他居然完成得很好,而且始终洋溢着一种诗意,这真的是一个诗人写下的长篇小说。
诗有很多种,有“轻罗小扇扑流萤”,“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是诗,叶舟显然属于后一种。不仅仅是诗,小说也是一样,当下有一些非常疲软的小说,有些喜欢探索人性幽暗、阴暗层面的小说,也有书写日常生活、在琐碎细节中不断爬行的小说,但叶舟不是这样的,叶舟有一种青铜一般甚至比青铜还坚硬,就像西北风沙那般既粗粝又精致的一种诗意。
叶舟老说“儿子娃娃”,我想起的“儿子娃娃”是他用了四年时间写下的134万字的一系列形象,是叶舟笔下白衣白马奔跑在褐色大地上、铅灰色天空下的那样一个形象。《凉州十八拍》这部书极富感染力,这是凉州的气韵,河西走廊的气韵,更是一种广阔西北的气韵,西北所代表的力量被叶舟写了出来,塑造了出来。
这部书重构了《赵氏孤儿》,把这个古典悲剧的故事提炼出来,无非就是三个关键词。第一是“复仇”,这个词又包含了一个内核叫“成长”;第二是“守护”;第三则是“坚忍”。《凉州十八拍》的三条线索暗合《赵氏孤儿》的三条线索: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去坚忍地守护,既守护秘密、守护孤儿,也守护国宝所象征的中华气脉。
我觉得《凉州十八拍》确实写出了一种大气象,遥远的古典气象,但同时也写出了一种当代精神!
——丛治辰(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名评论家)
展现了中国人生命的张力
叶舟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和《凉州十八拍》,就是两部像辞典一样的大书。
叶舟的作品虽然源自西部,但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西部,也超越了单一汉语的想象和疆界。从《凉州十八拍》蕴含的信息量与复杂性来看,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维度,不仅摆脱了单一的文学建构和想象维度,还指向了一个更为开阔、更为辽远的文化和历史维度。长篇小说如果仅仅讲一个故事或者传奇人生还是不够的,它一定是民族文化或者民族心灵结构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真正流传下来。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泾渭分明”形成的原因
下一篇: “摄影与文旅”的对话——张掖丹霞地貌发现与景区开发中的摄影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