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最后,《凉州十八拍》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义勇之书。这个不用多说,救孤的内核,《赵氏孤儿》我们都耳熟能详。在《凉州十八拍》这里却有几重孤儿,背后则是大家的孤勇,孤勇的人们在一起就是团结,就能战斗,就会爆发出具有无比力量的精神光芒。《凉州十八拍》通篇展现的是义,不仅仅是兄弟家族之间的(人和人属于小义),它并不是那么狭窄,它展现的实际上是救亡之义。关于救亡的很多故事,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嵌得太深,这事实上就是家国的象征。这个“救孤的戏”在叶舟的整部小说里面,渐渐地演变成了“救亡之义”,在那一阶段,中华民族时刻处于存续当中,又时刻处在最危险的境遇里—这尽管是诗意的故事,但背后总是有一块醒木在拍响,总是在读者的耳畔震动,所以这部书的意义与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施战军(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著名评论家)

  一部打通之作、阳刚之作

  首先想到了一点,这134万字、三卷本的巨著由叶舟来完成,我一点都不感到吃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由叶舟来独立完成也是非他莫属了,有这么几个根本性的原因:1966年出生的他也是“老作家”、资深作家了,他这一辈子就生活在西北,生活在兰州和河西走廊这一片大地上,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烈而独到的情感。当然外地的作家如果写河西走廊,也有其特点,只是文学创作中对创作对象的情感,或许不如叶舟那么强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在这之前叶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从诗歌、散文到中短篇小说等各种文体都有过尝试,还曾经获得过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特别是五年前的《敦煌本纪》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凉州十八拍》虽然出版不久,但其实在文坛上,大家已经期待了很久。这样一部重要的作品由叶舟来完成,我想有充分的理由,而且似乎只有他是这个最佳作者了,这是一个感想。

  由于时间原因,这个作品我没有完整地读完,也不大敢对整部作品说太多的话,此刻就想了三句话,代表我现在最直观的感触:

  第一,这是一部致敬传统、面向未来的打通之作;

  第二,这是一篇黄钟大吕、余音绕梁的阳刚之作;

  第三,这是一部沉郁顿挫,抑扬跌宕的厚重之作。

  ——潘凯雄(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

  倾注了独属于叶舟的赤子之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10年了。这10年间,叶舟做了两件大事都和“一带一路”有关系:长篇小说《敦煌本纪》上下卷于2018年出版发行,2022年12月又推出了最新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总计三卷本,134万字,可以说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上、在文学上的呼应。

  叶舟是创作中的“逆行者”——逆水行舟的人物。当别人都在写科幻未来之际,叶舟的目光却一直没有离开20世纪甚至更早,20世纪早期距我们今天已经100多年了,足以进行考古发掘了,但是当坊间都在热议ChatGPT时,叶舟却躲在西北独属于他个人的工作室里,他在干什么呢?他在书写热血与忠烈——这种民族精神。当上个世纪新时期的“硬汉文学”,无论是“拿来”的还是自己的,流行一阵之后都跌入了文学史册中,人们不再谈论它的时候,叶舟提起笔就像拎起了一件战袍,策马狂奔在西部梦想和记忆中的旷野上。从《敦煌本纪》到《凉州十八拍》已近240多万字了,叶舟的这种写作状态对应他笔下的人物也是热血而忠烈的,《敦煌本纪》是硬汉的文学,《凉州十八拍》同样也是硬汉的文学。这两个文本的写作者是这样一种人——诗人小说家,他是在为时代注入诗意的人,也是历史当中要留存风云的人。

  “逆行”的第二重意思,就其体量而言,在当下这个相对崇尚轻、碎、飘的风尚之中,或者轻、飘作为文学书写的意向的时候,叶舟的大部头作品及时出现了,他有点“反向而行”,他拿出的是沉甸甸的文本,也是独属于文学写作者的赤子之心。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诗人、评论家)

  阅读《凉州十八拍》 会感觉月光之下大江奔流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泾渭分明”形成的原因

下一篇“摄影与文旅”的对话——张掖丹霞地貌发现与景区开发中的摄影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