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唐朝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词句不仅仅拘泥于对迷路胡马的描写,意在衬托马场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风景。从表面上看是在咏物写景,但仔细品味,却处处蕴含着饱满的生活情趣。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诗句赞美了焉支山下的匈奴妇女们既能耐得住严寒和清苦,又擅长于骑射征战的壮美形象。其言外之意是匈奴女子尚且如此威风八面,那么匈奴男子之勇敢神武,也就不言而喻了。

  据马场的朋友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时,由多家新闻媒体联合制作的《马场新闻》已接近尾声,负责创作影视插曲的同志迟迟拿不出合适上口的歌曲,急得夜不能寐。一日,创作者出去散步,忽然听到从一个普通职工家中传来了西北三弦子的声音。他们循声走近一看,许多人正围坐在火炉旁自弹自唱着自编自创的风土小调。后来,一位老者弹唱起他新近编写的河西小调,其中有两句歌词“我爱家乡我爱马,马场就是我的家”深深地触动了创作者。于是,他们灵感猛生,立即着手编写,终于完成了歌曲《马场就是我的家》的创作。电影公映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这首歌,早已蜚声国内外了。歌曲如下:

  “站在草原望北京,心中一轮红日升。草原北京万里远,牧工和毛主席心连心。我爱马场哎,我爱马,马场就是我的家。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为保国防养军马。”

  就是这些激情飞扬的诗词歌曲,让人们不厌其烦地吟诵唱响在西部广袤的大草原上,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该是何等的豪放和嘹亮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唱出了牧马人的心声,唱响了山丹军马场的赫赫威名。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是极其悠久遥远的,一代代牧马人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也是极其动荡漫长的。从马场的时间跨度、地理面积、养马数量、马匹品种、饲马基础、管理范围、科研技术等方面来衡量,山丹马场以其绝佳的资源优势雄踞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高峰式宝座。正是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才积淀了马场丰富的“马文化”底蕴,孕育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军马文化”。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解放军战士、投诚官兵、转业军官、支边青年、复员军人和知识青年,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空旷荒凉的大草原上,风餐露宿,爬冰卧雪,顽强拼搏,用汗水、热血、青春和生命,驰而不息地养育军马、耕耘沃野、奉献力量、传递薪火,培育和锻造出了牧马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雄风和傲骨,用热血和真情奏响了当代牧马人的最强音。电影《蒙根花》《牧马人》,电视剧《和平年代》《王昭君》,旅游风光片《焉支风流》《丝绸之路》《牧马人之恋》等,相继在马场拍摄并在全国展播,奠定了马场塞上影视基地的地位,提升了军马场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赛马大会、马术表演隆重举行,热闹非凡,引人注目。修葺一新的马场博物馆,珍藏着山丹军马场的辉煌历史,诉说着世代牧马人的动人故事和生活趣闻,展示了“军马文化”的新内涵,承载了“军马文化”的新使命。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丝绸之路辉煌的商贸道通

下一篇绿色的铁木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