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VI设计知识网

  革命先辈陈独秀、李大钊等在《觉醒年代》里也是青年。他们从一本杂志起步,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中国道路,用实际行动唤起一个时代的觉醒。很多年轻观众由剧推己,发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责任,我也想做有为青年”的感慨。《装台》中,顺子等下苦人的生活如同升级打怪,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他们却从不怨怼,永远葆有积极的劲头,给屏幕前无数身处逆境的青年以精神力量。《大江大河2》中宋运辉在东海厂处理人际关系的剧情,被网友视为“职场教科书”。该戏播出阶段,某导航软件上午九点自动播放配有剧照的问候语“今天你奋斗了吗”,让人一天动力十足。

  西南大学教授董小玉认为,在青年群体中存在丧文化、佛系文化的当下,这些电视剧用独特的方式焐热了年轻人的心。这批作品逻辑严密,为人物设置的困境具体接地气,解决方法细致可行,让年轻观众在“进程式收看模式”下自然地进入原本陌生的时空,感受“这一切与我有关”,思考“如果是我该怎么做”,领悟“整个国家都在努力,我应该是其中一分子”,从而提振精神、震撼心灵、夯实信仰。大学生观众李林原感慨:“爱国就是和国家所经历的一切产生共情。《觉醒年代》等一批硬核作品把视角放在‘我’身上,讲述在历史画卷中具体人物的苦乐悲欢,让我看到祖国鲜活有亲和力的一面,我愿意把青春留在这滚烫的土地上。”可见,以往那种认为“年轻人只爱网感、悬浮、嬉闹”的观念,其实严重低估了他们的鉴赏力和成熟度。创作者应该深入到他们中去观察体验,理解他们的想法,回应他们的诉求,并用优质有内涵的作品为他们的奋斗注入精神动力,他们就会主动为电视剧“打call”。

  从粗放式到集约化,电视剧专业水平稳步提升

  《2020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指出,观众对优质内容大多始于卖点、合于故事、久于品质。可见,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必须品质过硬。以专业态度投入创作,是提升品质的有力保障。近期现实题材作品的拍摄过程和播出效果,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电视剧业的专业水平正在稳步提升。

  电视剧《觉醒年代》由于所表现年代的特殊性,创作者对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精心。剧中大到当时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摄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复刻原版。为在阴雨连绵的横店还原老北京黄沙漫天的景象,剧组从河北专门运送沙土配备鼓风机。主创不仅试图还原真实历史环境,也做到尽量符合历史逻辑。比如蔡元培吃饭的铝饭盒,还有铅笔、暖水瓶、唱京戏的女旦等,尽管这些画面在剧中只有几秒钟,几乎是一扫而过,仍要做到符合当时的情境。该剧导演张永新认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点点滴滴的细节塑造增加了作品信息密度,从而形成可信的故事场域和审美体系,凝聚成庞大的真实感,这是电视剧与观众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

  专业化成为创作基础,不仅为叙事“助攻”,也让编剧、导演、演员更专注于情感表达和创意构思。在《在一起》中,张嘉益凭借剧中一瘸一拐的背影登上热搜。“我仔细观察人物原型、身患渐冻症却坚守抗疫一线的张定宇,觉得自己和他最像也最难演好的就是脚步。印象最深刻的是影像资料里他在走廊尽头远去的镜头。脚步高低不平,却走出了坚定的步伐。所以我演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使劲’。”演员丁勇岱为了演好《跨过鸭绿江》里彭德怀的形象,拍摄期间每天早晨都听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朗诵,让自己快速找到感觉。

  现实题材电视剧精品迭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相关管理部门围绕建党100周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重大时间节点,发挥组织作用,聚焦主题,提前谋划,精准实施,全流程参与,举全社会之力鼓励扶持重点项目。中国视协编剧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海平认为,在各方努力下,现实题材创作从思路到流程正在实现全方位迭代升级,必然会带动电视剧业稳步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进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姐弟恋剧”别步“霸总剧”后尘

下一篇《经山历海》:泥土里“刨”出的真故事呈现“乡村振兴”现实镜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