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VI设计知识网

  遍布全国的图书馆眼下是中华古籍存藏的重镇,国家图书馆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负责人王红蕾介绍,从2000年开始,国家图书馆有计划地将古籍进行数字化,陆续建成数字方志、碑帖精华、宋人文集、甲骨世界等专题数据库;2007年起,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国家图书馆不断以自建、征集、海外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汇聚资源。

  2020年4月,国家图书馆新版读者门户上线,整合各类古籍及特藏文献资源统一纳入“中华古籍资源库”;2021年11月实现免登录阅览,读者无需注册登录即可进行检索,古籍资源利用和阅览的效率和速度明显提升……

  从藏之名山到走近大众,数字化为古籍资源的共享带来了迅速而可观的进步。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也对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许。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胡启军指出,为了让读者更便利地利用这些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古籍数据库建设,通过优化数据库访问流程,促进读者无障碍访问,最终全面实现古籍资源的共享。浙江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晨认为,未来还应进一步打通不同机构的相同类型资源,促进古籍资源整合,实现古籍的“一站式检索”,在技术和资源上互通有无,让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此外,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姚伯岳更是通过实际案例,即版本学课程中,学生们所利用的材料几乎都是来自“中华古籍资源库”,证明了数字化的优势。他表示,强烈期待进一步推动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和古籍数字化学术研讨工作,将古籍保护的理念更多、更好地落实为行动。(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黄敬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东西问|曾明: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下一篇古籍的数字化“旅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