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VI设计知识网

泉州港是古代中国人的航海遗产,是中华民族拥抱蔚蓝色海洋文明的历史见证。

2021年7月16日,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开幕。在众多项目中,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6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程,泉州作为牵头城市,启动多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8年,泉州以“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申报世界遗产,经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需补充材料。

经过更精细的考古发掘,以及对遗产价值的重新阐释、对申报项目的认真调整,此次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主题更加鲜明,价值阐述更加清晰完整,遗产点从原来的16处增加到22处,更加丰富,得到专业人士充分的认可。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项世界遗产具有怎样突出的价值呢?

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就地理位置而言,泉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陆终于斯,海生于斯;季风吹拂,物产丰饶。正因如此,泉州人遣舶祈风向海而生,成为古代中国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港的航海图卷由此展开,磅礴发展乃至成为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就城市规划与布局形态而言,泉州古城堪称海港城市的样板:港口选址于河海交汇之处,既得交通之便利又可避台风之侵扰;城市沿河而建,码头、街铺、市场、仓储依次分布;衙门、官舍、民居、番坊相间错落。不仅如此,泉州城还依托晋江水系和发达的陆路交通体系,形成了支撑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瓷窑、茶园沿河而建,冶铁、纺织密集发展;城内有能工巧匠开设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则成为商贾云集、番坊密布的市场贸易区。泉州城内外,金、银、铜、铁、锡器的加工一应俱全,乃至有“打铁街”“打锡街”之名沿用至今,“打铁街”一名甚至被泉州人带到了遥远的马六甲古城。

泉州作为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遗产地,全赖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系统和融入泉州人血液的航海基因,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

历史上,由泉州港联袂出海的商船,航程远及于暹罗湾、爪哇海、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波斯湾海域,创造了灿烂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在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洋绝域留下了美丽的帆影。

“市场上有堆积如山的香料、宝石、名贵木材、金银饰品等,即便地中海世界的香料中心亚历山大港,其香料贸易量尚不及泉州港的十分之一。”这是马可·波罗笔下的泉州港。

除了马可·波罗,还有另外两位可以比肩马可·波罗的大旅行家——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和中国的汪大渊,他们远涉重洋完成了从波斯湾到泉州的远航,汪大渊还往返航行了两次。两人分别留下了古典航海时代的不朽之作——《异境奇观》(中译本作《伊本·白图泰游记》)与《岛夷志略》。被誉为“东方航海传奇”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也在泉州留下了历史印记:在泉州灵山,至今屹立着“郑和行香碑”,记述了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开往波斯湾的史实。




上一篇马可·波罗赞叹的东方大港古泉州跻身“世界遗产”

下一篇传递科学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指导丛书”在沪出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