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武山石岭·彩陶文明·伏羲印象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

  人文始祖伏羲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以今天水、甘谷为中心地域的古成纪地区,史前文明的石岭下类型彩陶纹饰蕴含着伏羲氏的文化遗迹。石岭下类型彩陶距今约5500年左右,1947年由考古学家裴文中首先发现于甘肃武山县城西郊的周家石岭村。

  据郎树德、贾建威所著《彩陶》记载,裴文中一行在渭河流域的天水、甘谷、武山发现彩陶遗址39处,在西汉水流域的西和、礼县、成县发现彩陶遗址24处。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对甘肃境内史前文明的考古调查。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运城考古发掘队在编写《从马家窑类型驳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一文时,首次提出“石岭下类型”这一新的文化名称,地层迭压关系和碳十四测定结果,都证明石岭下类型是介于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类型之间的一种古文化遗存。

  石岭下类型彩陶精品有武山傅家门村和甘谷县石坪村出土的两件鲵鱼纹彩陶瓶,此外尚有1978年在甘肃礼县石沟坪出土的“变体鲵鱼纹彩陶瓶”。

  傅家门的人面鲵鱼纹彩陶瓶,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发现于武山马力公社傅家门村。高18.5厘米,鲵鱼身子蜷曲,尾巴上翘,人面双眼圆睁,嘴巴宽阔,颌下有须,腹部肥大,前两肢张开,纹饰为网络状,线条流畅,布图对称,头部线条较为粗壮,创作者有意识突出表现鲵鱼的头部图饰。鲵鱼,天水一带称娃娃鱼,先民视作神物。傅家门彩陶上的鲵鱼图像将鲵鱼人格化为人间的神灵,并将代表风、雨、雷、电的龙蛇,与代表人的智慧的人首相结合,反映了先民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念。这件彩陶瓶和甘谷县石坪村出土的双耳鲵鱼纹彩陶瓶,与《山海经·海内东经》、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等典籍记载的“龙身人首”的伏羲形象完全一样,学术界普遍认为人面鲵鱼是人格化的人首龙身或人面蛇身的伏羲形象。

  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约1200平方米,位于今武山县马力镇傅家门村村北。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普查文物时首次发现,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又进行了复查,确定为马家窑文化古遗存。

  据赵信《甘肃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记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遗址清理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齐家类型房址11座、窖穴14个、墓葬2座、祭祀坑1座,石、骨、陶等器物近1000件。属于石岭下类型房址3座;墓葬l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有残陶盆和兽骨等;祭祀坑1座,长方形,葬有彩陶盆、鹅卵石;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共出土200余件,有石斧、石凿、石刀,骨锥、陶纺轮等;泥质红陶占多数,有钵、盆、瓶、瓮、缸、盂、锅、甑;纹饰多变体鸟纹、三角纹。《简报》认为:这一批以鸟纹为主的彩陶和石岭下出土的彩陶完全一致,纹饰、器型与甘谷灰地儿同类型风格雷同。

  傅家门遗址中还发现了彩绘和捏塑结合一起的人面图案,如人面彩陶瓶,瓶口半侧唇部压成锯齿状象征发际,颈部塑绘半个人面,鼻子隆起,鼻孔雕成圆孔状,彩绘柳叶形眉,圆形眸。发现带有阴刻符号卜骨共6件,有阴刻{形符号、S形符号、一形符号,卜骨背面有烧灼的痕迹,应是占卜祭祀的实物。谢端琚《中国原始卜骨》一文考证说这“表明距今约5600年的马家窑文化就出现了占卜习俗”,填补了马家窑文化的空白,也为研究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新资料。

  傅家门村墓葬、祭祀坑的陪葬物品反映了榜沙河流域先民六千年前后的风俗习惯。由于缺乏文献记录,我们只能对三种符号进行推想。卜骨S形符号应是伏羲阴阳鱼太极图的简体形式,符号整体美观对称,可能是先民记录占卜吉兆信息的标记。{形符号,上下对称,但整体缺乏对称的稳定性,大概是先民记录凶兆的符号。一形符号,平稳简单,可能是占卜结果没有吉,也没有凶的符号,也可能是先民记录数字的符号,透视出先民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认识。据赵逵夫考证(《八进位制孑遗与八卦的起源及演变》),陶器上的绳纹是古人结绳记事的产物,也是八卦中阳爻“——”、阴爻“— —”的来源。这一切无不和伏羲创立八卦密切相连,我国占卜的历史也因此提前了数百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敦煌遗书:用有限空间讲述无限的敦煌

下一篇亮相“大三国志展”的东汉墨迹纸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