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中国镍钴工业基地的诞生

  镍都开拓者纪念碑

中国镍钴工业基地的诞生

  露天开采

中国镍钴工业基地的诞生

  矿区勘探地

中国镍钴工业基地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金川矿山的建设者们。(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中国镍钴工业基地的诞生

  金川公司第一份化验单

  陈吉俊 康 艳

  镍、钴金属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不可缺少的金属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一直被视为“贫镍国”,镍成为我国唯一凭票供应的金属产品,西方世界对此始终严密封锁与禁运。

  1958年,地质工作者在甘肃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中,发现了金川硫化铜镍矿——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一座镍矿,一举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镍封锁”,甩掉了中国“贫镍国”的帽子。1959年6月国家冶金工业部决定成立永昌镍矿;1961年1月更名为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简称“金川公司”)。1963年采出了第一批矿石,1964年产出了第一批电解镍,1965年铂族金属正式提炼成功,1966年建成了万吨规模的一期工程,1978年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

  始于黑虎山上的一枚孔雀石

  1958年的5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是绿意融融,甚至有了几分暑意,然而在西北的戈壁滩上,时光仿佛冻结了,还是荒草萋萋,异常寒冷。

  此时,甘肃省煤炭工业局145煤田地质队的地质员唐东福和郭春山正在永昌县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白家咀村附近的黑虎山上进行放射性普查。在一处无名山头,他们发现了一堆露出地表、表层充满绿色氧化物的石块,两人判断这可能是含铜的孔雀石,就将采集到的标本小心翼翼地装进了背包中。

  回到驻地,他们马上将这块样品送到永昌县政府设在河西堡铁厂的报矿点。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块地质学上称之为孔雀石的小小石头,不啻在中国工业史上投下了一枚“原子弹”。

  1958年10月7日,是唐东福永远也忘不了的一天。那天,他刚从野外收工回到驻地(宁远堡乡政府),已是下午5点多了,一辆吉普车停到他们驻地门口,车上下来五位年轻人,其中一个是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队长、技术负责人汤中立。一下车,汤中立便急切地问起唐东福、郭春山报送的孔雀石样品的来历及发现矿石的经过。

  汤中立一行立即驱车赶到白家咀子黑虎山寻找并采集了样品。天色渐黑,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希望,这里可能是一处大型的铜矿床。

  第二天一早,五位地质队员立刻爬上黑虎山,在初秋的朝阳中仔细地追溯矿源。他们找到了三个矿石堆,发现了许多绿色氧化矿物。

  随后两天,他们不断地寻找矿石露头、采集样品、勾绘地质草图,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们也越来越兴奋。

  汤中立叮嘱同事王全仓看住这条矿脉,他自己怀揣两块孔雀石标本,赶往远在酒泉的队部。在酒泉祁连山地质队的队部里,时任祁连山地质队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的陈鑫看到这块矿石,立即作出指示:“要特别注意,化验矿石中是否含有镍元素。”

  几天后,化验结果出来了:从白家咀黑虎山上采集到的矿石标本中含铜16.05%,含镍0.9%,达到工业品质。

  “若是搞上三五万吨铜,那不算啥;若能搞上三五吨镍,那可就不一样了,在北京、在地质部都要挂上号。”看到化验结果后,时任祁连山地质队工程师的陈鑫兴奋不已,带着这份化验单立即从酒泉夜行400多公里,赶到了永昌县白家咀子村。

  这张不起眼的小纸片,陈鑫珍藏了40年,1999年捐献给金川集团,并亲笔写了化验单的来历。正是这张小小的化验单,从此揭开了金川镍矿开发的序曲,它标志着中国缺镍少钴时代的终结。

  生产出首批电解镍22.43吨

  戈壁滩上发现孔雀石,蕴含着丰富的镍元素。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党中央和国务院立刻责成冶金工业部组织精干力量加快开发镍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闹元宵,你知道哪些兰州传统习俗?

下一篇河西记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