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原标题:平凉故事 文明之旅|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岁岁绵柳迎春兴,寸寸丹心照北庭。

  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趁太平天国运动和西北捻军之烽火发动叛乱。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清廷派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前往陕甘平乱。对于正在平息的叛乱和准备收复的新疆失地,左宗棠制定了“缓进急战”方针,转战多地,西北局势逐步好转。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

  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胆识谋略过人。

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镇压捻军,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置省。

  其间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病逝福州,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曾国藩盛赞道:“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驻兵平凉两年有余,运筹帷幄、安边恤民,兴文重教、绿润关陇,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靖陇上烽烟 修凉城礼乐

  回汉战乱之后,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尤其是化平川(今宁夏泾源)人烟稀少,“明清住室经同治兵燹,无一存者”“汉民存者百不及一。”

  左宗棠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当作头等大事,他亲临化平川考察,决定在此安置流离失所的陕西回民,奏请朝廷同意后,把当地为数不多的汉民迁徙平凉、华亭等地,再把万余陕西回民从灵州(今宁夏吴忠)迁到化平川。

  他让官员分粮、分地、建房、挖窑洞,帮助百姓购买耕牛、农具等生产用品,协助耕种,兴农助产。

  特别是看到这些民众文化匮乏、身无长技,就饬令地方修建书院、兴办教育,赠送“四书”“五经”等书籍,大力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志士。

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左宗棠重视水利建设,积极治理泾河引渠灌溉。他曾委托徽商胡雪岩购买德国机器,在泾河川开渠,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全实现最初的计划。

  驻扎静宁州计都镇(今庄浪县岳堡乡)时,左宗棠发现当地人注重耕读传家良俗,书香气息很浓,于是他一边和农户“拉家常”“串门子”,一边饶有兴趣地翻看他们的藏书。

  一天,他在一个乡绅家里发现了明朝人吕近溪写的《小儿语》,以及吕近溪儿子吕新吾写的《续小儿语》,仔细阅读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时局动荡,社会风气不好,是因为没有从孩子小时候抓起,让孩子失去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

  正所谓“坏于大人,而大人之坏,坏于小儿”。要彻底改变世风,必须从幼童抓起。于是,他欣然提笔为《小儿语》作序,之后资助重新刊印,让这本颇有教化之用的书广为流传。

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驻兵静宁州时,左宗棠得知这里正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和刘锜的故里。作为征战多年的大帅,他熟知吴氏兄弟的“和尚原大捷”“仙人关大捷”、刘锜的“顺昌大捷”“柘皋大捷”等“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

  出于对英雄的敬仰,撰写祭文并带领随行军官、地方官员,步行去“名将祠”祭拜。名将祠又叫“三将军祠”,占地十亩左右,祠外悬挂“三将忠魂昭青史,千载功业把春秋”楹联。祠内供奉三位将军名衔牌位。明清时期,静宁州城官民每年春秋都要祭祀。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临夏积石山临津古渡:小丝绸之路和茶马互市

下一篇【大敦煌·洞鉴】敦煌的世族与石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