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唐代女子插梳之风非常流行。从众多唐代墓葬中发现的梳子来看,其梳齿很长,不适合用作梳理头发,更多的是被插在头发上作装饰物。唐代中晚期,妇女经常把梳篦插在头上,当时妇女所插戴的梳篦材料丰富,制作复杂。梳子的材质不仅有金梳、银梳还有玉石梳子、象牙梳等。中唐至晚唐,妇女极爱插梳,因为女性喜欢梳很高的发髻,这也是导致插梳风尚流行的原因。

  唐代女性发髻梳饰,颇为独特,最具典型的插饰位于头顶发髻正前方发根部和前额发。插饰类型有三种:一是插一把梳子在发髻上;二是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对插,梳齿相对或梳背相对而插;三是两把梳子同为一个方向叠插。到了晚唐,妇女盛装时,出现了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情况。在《捣练图》和晚唐《宫乐图》中就有女性的发髻上插很多发梳的画面。周昉的《执扇侍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有唐代女子插梳的画面。大诗人元稹的《恨妆成》诗中:“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唐代女性发髻的精致以及复杂的插梳情况。

  唐代女性花各种心思梳理精致美艳的发型,怎能不来点装饰。除了插梳,还常于步摇、花钿等配合使用,使原本就很别致的发型看起来更加惊艳。可以说插梳已成为唐代女性的一种时尚标配。

  唐代不仅插梳风尚广为流行,这一时期的梳子纹饰同样也很丰富,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谈道:“唐代妇女喜于发髻上插几把小小梳子当成装饰,讲究的用金、银、犀、玉或象牙等材料,露出月牙形的梳背,有多到十来把的。”梳子的高度也有所降低,横幅加宽,随着时光的延续,半月形的横梳逐渐流行。唐代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政治昌明,喜爱浪漫并且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唐代女性在梳子的纹样装饰上颇下功夫,有鹦鹉牡丹纹饰,鎏金花鸟、銮鸟的金银梳等大多表现吉祥如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温庭筠的《思帝乡》:“回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李贺的《秦宫》:“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等。诗人所言的金篦,描述的是雕刻细致的鸾凤形象的金梳子,小梳插于美人髻边,雍容典雅,轻盈灵动,时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通过不同诗句中描绘的插梳景象,从时间上推算,在唐代插梳风尚流行了有近百年之久,而现在看来可以说是一种百年不过时的经典。

  其实在唐末五代,直至宋代,插梳之风依旧十分盛行,这一时期的女性将插梳之风可谓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不再是满头插梳,但是却非常流行一种冠梳,宽大无比,犹如帽子,十分奢华。导致坐轿子时,都难以进入。一向节俭的宋仁宗实在看不下去,于是颁布法令限制女性这种攀比奢华的行为。规定:“梳长无得逾四寸,任无得以角为之。”大致意思是,梳长不得过四寸,材质不能用牛角。从建中宋墓出土的南宋缠枝牡丹纹玉梳来看,宋代制造梳子的奢华风气,并没有因为宋仁宗下令禁止,而得到有效的限制。再次说明插梳之风在当时有着很深的影响力,女性追求美的心愿是何等强烈与狂热。

  元明清时期,梳子已不再被女性疯狂追捧,用作装饰插在发髻之上。不过,现在看到的梳子,流传下来的大多是清代的梳子。在这一时期,梳子虽失去了很多功能,但在材质、装饰上更加完备,各类金、银、玉、琉璃、多种木质等材质的梳子十分常见。根据用途,也有了更为细化的区分,扁长半圆形的梳子是用来大面积梳理头发的,中型的月牙形梳子是用来梳理两边头发的,类似八字形的小梳子,是用来梳发尾及鬓角的,就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直发梳、卷发梳、挑梳功能类似。而梳齿非常密的篦则是用来梳掉头发上的污垢,哪个部位用哪类梳子分的是相当精细。

  古人将“头发”称作“青丝”,谐音“情思”,梳子也就被赋予了定情传情之物,有着相互许配,白头到老的情意。元剧《荆楚臣重对玉梳记》中,顾香玉将玉梳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半赠给荆楚臣作为凭信,后二人相见,玉梳复合,很好地诠释了梳子作为定情信物之意。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高启安:丝绸之路如何影响中华饮食?

下一篇印象渭川:西旱坪遗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