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永乐大典》资料图
《永乐大典》内页
《永乐大典》内页插图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郑 炜
兰州市博物馆携手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国家典籍《永乐大典》文献展(兰州展)”在兰州市博物馆开展,展期截至4月28日。展览遴选了《永乐大典》62件与兰州相关的仿真影印本资料,让人们深入了解《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共赏这部我国古代最大的典籍类书的风采与神韵。
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成书经历、价值与利用、聚散流变,展现了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海内外人士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明珠还于合浦,在历史变迁中遭受重重厄运的《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历程。
大典犹看永乐传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永乐大典》中,曾有这样的描绘:“中华文化典籍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是象牙塔中泛黄的辞章,也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作为我国重要古籍之一的《永乐大典》,不仅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也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修成的大型类书,它成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重抄于嘉靖前后,共11,095册,22,877卷,三亿七千万余字。
其中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其《凡例》有云:“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可见其搜辑资料之宏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所纳典籍基本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且多后世佚文秘典,对保存佚书有独一无二之功,因此又有“佚书渊薮”之称。
《永乐大典》开本宏大,版式精美。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每册约50叶,大多二卷一册,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的。版框高约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皆系手绘。
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渊薮、佚书宝库。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造福学人。“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核,久阅沧桑惜弗全。”遗憾的是这部成书于明永乐之初的大典正本至今仍然是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国运昌则文运盛。在几代国图人孜孜不倦的求索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明珠还于合浦,国家图书馆现已成为《永乐大典》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并给予大典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
如今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来到金城兰州,让我们有幸能够一睹芳容。
从编纂到成书非同一般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消弭“靖难之役”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下诏解缙等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解缙奉谕召集百余人组成编修班,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但认为“尚多未备”。
永乐三年,成祖复令姚广孝等重修,延揽四方文儒宿学达两千余人。广集天下图书六七千种,按韵编排,汇为一书。永乐五年,姚广孝进呈《永乐大典表》,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民国时期甘肃植树造林成活率低 这个问题是咋解决的?
下一篇: 散落在国内外的前凉文物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