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敦煌壁画中的节气之美

敦煌壁画中的节气之美

  雨中耕作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

敦煌壁画中的节气之美

  山间行旅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敦煌壁画中的节气之美

敦煌壁画中的节气之美

  仲夏时节,敦煌莫高窟游人如织。王 鄱

  杜 娟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长河里,立春祈年、雨水春耕、七夕乞巧、中秋团圆……人们在岁时里祈愿和美安康,在节令中守候万物生长。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岁时节令的更迭往复里,中国人的浪漫智慧与生活意趣,也于此间生生不息。

  《敦煌岁时节令》是一本由敦煌研究院编,赵声良主编,杜鹃、赵晓星、田舒源、王芳芳著作的人文读物。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在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深厚内涵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和敦煌文化相结合,把中古民俗引入现代人的视野当中,重现敦煌古代生活图景。

  文化传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四季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孟子·梁惠王上》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王制篇》也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迎来农业上的丰收。在生产实践中,古代的劳动人民逐渐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从立春、雨水、惊蛰,直到冬至、小寒、大寒,一个个节气串起了一年四季的变幻,也串起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除此之外,中国还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它们不再表示着季节与气候的变换更迭,而是更多融入了各类文化活动的内涵,将其中与农业的关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二十四节气一起构成了“岁时节令”。就这样,岁时节令逐渐融入了农业、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莫高窟现存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与岁时节令有关的内容,涉及传统民俗、礼俗等,并融合丝绸之路与敦煌独特的自然风貌与社会环境,形成了大量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岁时节令”文化。莫高窟第285窟中,威武的雷神挥槌击鼓,春雷阵阵,百虫惊动,这便是惊蛰时节的物候;莫高窟第35窟的十一面观音像中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的月宫与图景,那月里有着蟾蜍和玉兔,是古老敦煌人对于中秋圆月的想象。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献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岁时节令内容。同样是惊蛰时节,敦煌文献P.2624《咏廿四节气诗》中写道:“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短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敦煌文献P.2838《咏新月》也讲述了敦煌人崇敬拜月的习俗。在敦煌石窟之中,既保存了形象的古代壁画,又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两者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具体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岁时文化的真实状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数字人文

  2018年,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敦煌岁时节令”项目,“敦煌岁时节令”是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创立的数字媒体品牌,旨在以互联网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敦煌壁画、彩塑和藏经洞文献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平台,以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将传统的岁时节令再现于世人眼前。自敦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第一篇关于敦煌岁时节令的文章以来,这个系列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了2000万次点击和100多万条留言,将敦煌文化带给数以千万的读者朋友。通过互联网平台,古老的敦煌文化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数以万计的读者完成了一场“双向奔赴”。作为“敦煌岁时节令”的唯一主创团队,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持续着创作并发布与其相关的延展内容,包括数字产品、纸质出版物、展览等相关线上线下产品的授权合作。与此同时,《敦煌岁时节令》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9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读掌上精品 庆百年华诞——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大革命洪流中的兰州青年妇女

下一篇为了祁连山下那几千年的文脉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