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原标题:漳县三岔镇 林语堂笔下的陇上名驿
远眺三岔镇。
三岔镇的古堡
坐落在定西漳县城西三十里的三岔镇地肥水美,南临青峰接云的虎鹿山,北依苍茫雄浑的三岔山,东接宽阔坦荡的战坪川,岔寸河环绕驿西,玛露河流经驿东,一条清凌凌的漳河从古镇南边流过,山环水绕的地貌绘制了这片沃土奇特的山水画廊和人文奇景。
A
到旧书摊曾淘到一本2006年由陕师大出版的林语堂的长篇小说《朱门》,该小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并称为他的“三部曲”。《朱门》主要讲述的是上海《新公报》派驻西安的记者李飞,与大家闺秀、女子师范学院学生杜柔安跨越门第界限的爱情传奇,错综复杂的叙事安排、人物谱系和空间场景令人无不叹服大师的笔下功力。在小说的开篇,出现了一个地名——三岔驿,女主人公笼统地说它是在“甘肃的南部”,她父亲就住在那里。
三岔驿,这会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吗?
林语堂在书中揭示了答案——
三岔驿是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演进发展的重要场景地,小说共分六部,其中第三部直接以“三岔驿杜家别院”为题,且书中明确无误地告诉读者:“从三岔驿那里,骑马可到漳县。”
翻看甘肃的地图,在漳县殪虎桥附近可以看到三岔镇的地名。这是否就是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三岔驿呢?在书中他这样描写三岔驿黎明时分的美景:
“早晨的阳光由薄云顶射下来。湖面和岸边有层濛雾,岩石仿佛由海中浮出来似的。草地上,露珠儿闪闪发光,使草色更青,金凤花更黄,比阳光还要灿烂。渔夫的炊烟袅袅升起,懒洋洋挂在天空。但是山顶的瞭崖和树影立在天空下,倒显得又清晰又明朗。”
翻越渭源、漳县边界的分水岭,下山来十几分钟后,就来到212国道著名的分路口殪虎桥。一条小河清凌凌的,这就是漳河水吧!
殪虎桥的直路通往陇西的文峰镇,过桥则是去往漳县县城。向附近的村民询问,得知三岔镇就在去往陇西的方向,离殪虎桥镇也就是5分钟的车程。
在三岔镇的中心,确有文(陇西文峰镇)殪(漳县殪虎桥镇)公路及省道209线从镇中一穿而过,形成了一个三岔路口。
这莫非就是三岔镇镇名的由来?
现在三岔镇就是以往的三岔驿,历史上的三岔驿不完全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古城,只因占据西控氐羌、东维秦陇天然锁钥之地而成为西部边关的一个军事要冲,初为三岔堡,置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纯军事性质机构,后为三岔驿。三岔驿与它相距十里的石门关互为依托,成为汉、唐著名关隘,是汉、唐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纷争的界岭,朝廷在此常年驻兵把守。
三岔驿墩坪遗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争霸之地,而宋史中多处可见的三岔驿战坪遗址和堆粮坪遗址则是汉、唐时期中原朝廷与西部吐蕃王朝多次兵戎相见的战场,宋徽宗八年朝廷在此设立专司军事事务的驿城,统领边关事务,抵御外族侵入。彼时,宋朝还在三岔驿西边依次设立了“木场关”“遮阳铺”“酒店驿”“木栏寨”等军事要塞,共同防卫着大宋王朝的西部边陲。
三岔驿在宋明时期的特殊军事地位,使得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与生俱有尚武情结和英雄崇拜,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英雄情结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最终以仪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驿城西南角的将军庙为载体而延续至今。
据将军庙的守庙人讲述,宋时三岔驿曾驻防过一位统兵守关的张姓将军,“将军讳哲,字伯达,古阶州人。宋时以百骑破石门关”云云。出于对将军保境安民的追思,宋朝末年,三岔驿百姓在张将军墓西200米处修建了一座将军庙,屡毁屡建。他们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五月初五为祀日,届时举办庙会,唱戏三天,此习俗历经上千年而不衰,张将军自此被推崇为三岔驿的地方神。
B
明代大文人杨慎曾写过《三岔驿》同名的诗: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三岔驿前整日人来人往的情形。宦海生涯得意之徒与失意落魄之人的鲜明对照,表明诗人对世事的态度。
难道杨慎也来过漳县的三岔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甘快看】赵声良:“飞天”是什么?
下一篇: 平凉韩王与明朝那些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