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原标题:抗战时期的兰州蓬灰 除了做“牛大” 还点燃陇原科学之光

抗战时期的兰州蓬灰 除了做“牛大” 还点燃陇原科学之光

灰蓬是烧制蓬灰的原料

抗战时期的兰州蓬灰 除了做“牛大” 还点燃陇原科学之光

甘肃科学教育馆的化学实验室。

  众所周知,蓬灰牛肉面在很大程度上是正宗兰州“牛大”的代名词。对于金城土著特别是资深“吃货”们而言,每当在背街小巷发掘出一家被认为比较地道的蓬灰“牛大”店面,往往代表着口口相传的集体狂欢之开始。而在抗战时期的兰州,蓬灰除了用来做牛肉面以外,还有另外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用途。

  化学实验药品缺乏 蓬灰进入科学家视线

  1939年,甘肃科学教育馆成立。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的前身之一,它承担了很多任务:陈列展览、科学普及、培训教师、搜集标本……与此同时,馆内专家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调查。其中,王继泽在《兰州市白碱蓬灰及食盐之分析》(1939年发表于《甘肃科学教育馆学报》)一文中,对于兰州蓬灰作了初步介绍,并根据碳酸钾含量高低,将出产于皋兰北山之蓬灰分为上等和次等两类。最初,这篇文章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时局发展和工作需要,它的重要性亦随之体现。

  抗战时期甘肃科学教育馆开展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科学教育工作,就是为兰州中学生做理化实验提供场所和设备。当时该馆借用今兰州一中在小沟头之校舍设立中心实验室,兰州各中学学生分批前往上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课。但困难随之而来,抗战时期不仅交通不便,化学实验药品更难搞到,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也。然而这却难不倒甘肃博物馆界的前辈,1941年8月,他们自办了制药室,专门制备供应中学生化学实验用的试剂。

  碳酸钾是化学实验必不可少的干燥剂,自然毫无悬念地成为甘肃科学教育馆自己制备化学试剂的第一种产品。这时,王继泽关于兰州蓬灰调查分析的文章成为科学家们的灵感来源;谁又能想到,以供制作牛肉面之用闻名的蓬灰竟然最先进入科学家视线,并从普通食材成功“上位”为制备紧缺化学试剂的重要原料!

  第一种化学试剂 从蓬灰中土法制备碳酸钾

  据史料记载,甘肃科学教育馆的专家们当年这样评估蓬灰的潜在化学用途:“甘肃皋兰县北乡石洞寺左近,每年有大批土制蓬灰(碱蓬烧灰)之出产,其成分之主要者为碳酸钾,亦可用萃取法提制之。若将制得之碳酸盐,更以石灰乳分步苛性化,则一方面可得沉淀碳酸钙,一方面可得苛性碱,能直接用制肥皂。且因白碱与蓬灰中均有硫酸盐之存在,则用分段结晶法可得硫酸钠、硫酸钾等副产品。”

  碳酸钾是抗战时期甘肃科学教育馆自己土法制备的第一种化学试剂,甘肃科学教育馆的专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从蓬灰中土法制备碳酸钾的宝贵科学记录:首先是蓬灰性质与制备方法,“蓬灰乃碱蓬烧成之灰,碱蓬为一年生植物,生长于雨量稀少之碱土区域,甘肃皋兰县北乡即年产甚多,每年秋季割蓬草晒干,堆置于一长方形土池内烧灰,加大火力直至灰中碱质溶融。随和以砂土等,使凝成灰块,大者每块重百余斤,带灰黑色;西北人民多取之作发酵粉之用。”

  甘肃科学教育馆的专家们在80多年前,就给出了兰州蓬灰的精确化学成分:渣滓39.85%、水分1.86%、碳酸钾34.70%、氯化钠15.20%、硫酸钠6.42%、磷酸氢二钠1.04%、硫化钠0.84%。

  烧制蓬灰的火光值得缅怀的科学之光

  那么,蓬灰究竟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根据当年的实验记录,一公斤蓬灰可得500克左右含水结晶,烘干去水后得到230克左右之无水白色粉末,此时化验得知粉末中的碳酸钾含量增至70%左右;如重结晶一次,则碳酸钾成分可提纯至80%以上。如进行较大规模之萃取,方法如下:将大量蓬灰打成小粒,每10公斤蓬灰用20公斤清水,第一日下午浸泡于锅内;次日上午煮沸之,下午过滤;滤渣置另一锅内,再加10公斤清水,同时于次日煮沸过滤。两次滤液同注入一缸中,令结晶,过滤晒干;即得纯度70%左右之无水碳酸钾。

  陇原博物馆界的先驱们从蓬灰中土法提炼出当时同样稀缺的多种化学试剂,使我们的爷爷奶奶甚至曾祖辈有可能得以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化学实验。

  而烧制蓬灰的火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陇原大地、黄河之滨值得缅怀的科学之光。据奔流新闻




上一篇【甘快看】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

下一篇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