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就地理位置而言,秦安大地湾遗址是处在西北与中原文化带的边界,或者说它地处西北,但更邻近中原。在这样一个特别的位置,大地湾及与它邻近的一批遗址显示出了一种纽带作用,它们既联结着中原文化,又发展起本区域特色。由大地湾四期文化彩陶探讨西北彩陶的起源,探讨甘青彩陶与豫陕晋区域的联系,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可以确信至少自前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邻近中原的西北区域与中原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已经属于同一系统。到了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这种一体化态势得到延续,只是在庙底沟文化以后,情形才开始有所改变,西北地区迎来自己更加繁荣的彩陶时代。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陇原东传中原

  大地湾遗址彩陶元素及组合序列(下)

  过去我们都认为,马家窑彩陶是从仰韶彩陶发展而来的,这个认识没有问题,但是发展演变的路径并不非常准确。提到马家窑的源头,都认为是从豫陕晋传播到这里的,其实并非这样,这里本来就有仰韶分布。甘青地区的彩陶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从大地湾出现彩陶,到仰韶、马家窑,是有完整链条的,彩陶传统本来就有,它的主体用不着由传播途径得来。彩陶在这里的发展最繁荣,传统延续最久,这里是彩陶的一个重要中心区。中原地区仰韶之后就没有彩陶文化了,衰落了。有了这些认识发展的变化,我们会更加重视这里的研究,关注其在华夏文化形成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认为,甘青从仰韶到马家窑文化,再到齐家文化,始终处在一个文化高地。

  研究表明,陇原那一块文化高地,是中国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源泉。

  近来因为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的新发现,又让人有了重新审视的机会。这个遗址主要揭露的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晚期的一座聚落,按照李新伟先生的评论,说它“见证着陇原腹地与关中盆地的紧密联系”。应当说,这是继大地湾之后的又一次见证。我注意到李新伟的文字中出现了这样的提法:“天水大地湾遗址前仰韶时期的大地湾一期文化表明,陇原和关中盆地一样,是孕育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带。圪垯川特征鲜明的半坡类型晚期彩陶,再次证明,陇原地区是完成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转变及庙底沟风格彩陶广泛传播的策源地”。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陇原东传中原

  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彩陶(引自“2021年十大考古发现”相关报道)

  李新伟还特别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至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类型覆盖的广大地区中,被认定为核心的晋陕豫交界地区呈衰落之势,……唯有陇原地区坚守着仰韶文化传统,更西进形成马家窑文化,将彩陶艺术推向巅峰”。他还特别指出:“仰韶文化并非以晋陕豫交界地区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而是以陇原和关中盆地为轴心的黄土高原的儿女”。与圪垯川共在的仰韶遗址在不大的范围内已经发现了近千处之多,早期遗址占到近半数,这是什么概念?这表明那里可能是仰韶的大本营!

  这些旧的和新的发现完全颠覆了传统认识,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个改变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们许多研究者划定的彩陶之路,它还会那么确定不移么?

  彩陶源头的认识改变了,彩陶之路需要重新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的认知,彩陶不存在由中原出发到甘青的传播途径,而这种传播正好是反向途径,是由陇原进入陕豫晋鄂,再向东进入鲁南苏北,向北入辽西,向南过两湖。我最近在即将出版的《丝路彩陶》总序中有这样的判断:

  始源于渭河上游的彩陶文化,向东、北、南传播,对黄河中下游、中国北方大部,包括长江流域的部分区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传播至河西走廊西去的彩陶文化,继而西传进入天山地区以后,在天山地区又绵延了近两千年。汉代以后,伊犁河下游西天山地区的巴尔喀什河以东以南,中亚的七河地区、费尔干纳盆地,被称为所谓塞-乌孙文化中,亦见有东来彩陶文化的孑遗。直到此时此地,以大半个中国为舞台、结构恢宏的彩陶艺术的历史剧,最终拉上帷幕。中国西北地区彩陶,自渭水陇山的白家村文化开始,到西天山伊犁河下游终止,前后经历5000多年的历史,在如此大时空范围绵延的彩陶,在中国史前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彩陶的传播进入甘肃西部至新疆,分布越向西年代越晚,并没有如一些研究者推断的那样,仰韶一路向西进入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地区。

  这样看来,彩陶之路得重新梳理一番了。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点石成色 溢彩千年 ——浅谈敦煌壁画的石色妙用

下一篇甘州区图书馆馆藏古籍 《钦定书经图说(五十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