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临夏是齐家文化玉器制作的中心区域,主要出土有礼器琮、刀、璧、圭、璋、斧、铲、环、瑗、钺、锛、凿、璜、多联璧等,做工精细,造型俊美、线条流畅,凝重严谨。装饰器有发箍、臂饰、管饰、牌饰、玦、矛、镞等。玉色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青白玉、糖玉等。玉器除极少有凸弦纹外,大都光素无纹。齐家人视玉之珍,即使制玉所剩边角废料,也做成小件饰品。

  帝王用玉,取材不畏艰险,制玉不计成本。周代末的尸佼著《尸子·下篇》载:“色不如雪,泽不如雨,润不如膏,光不如烛。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中国覆十万之师,解三千之围。”古人取玉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制玉亦精。

  古人取和田玉,喜玉容之美,追求天籁之音,自得妙章。故商代制玉更精,又达到一个新巅峰。到了周代,更加规范严格用玉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言:“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在六器中排在首位。“璧圆象天”,《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肉指璧边,好指璧孔。边大于孔一倍称为璧。是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用之也广,存世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物,无论是“礼苍璧天”,还是“以藐沉祭山林川泽”的祭祀,或是等贵贱的佩戴、随葬,更是社会交往中馈赠品、信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玉琮为祭祀天地的礼器。《周礼·大宗伯》载:“黄琮礼地。”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而琮的造型恰好是内圆外方。临夏州博物馆展厅的玉琮,尺寸较大,外方内圆,规整光洁,玉质温润,有褐色沁,它由琮体、射两部分组成,琮体有四个面,上下各有一射。浑身多有土棕色沁,是件不多见的佳美礼器。有人认为,玉琮的使用者是当时部族中主持祭祀的贵族或巫师,在祭祀时,神可通孔达天;也有人认为,圆代表天为阳性,象征男性,方代表地,为阴,象征女性。故琮有阴阳和谐之意。

  玉圭:圭是由玉斧变化而来。在六器中排列第三位,“以青圭礼东方”,是主要的礼器之一。举行祭祀大典时,重要人物必行执圭,圭越长,地位越高。其形有两种,一种为平首圭,另一种为尖首圭。

  青玉戚:一种祭祀及仪仗活动的礼器。临夏州博物馆所藏的青玉戚,长18厘米、宽6厘米、厚0.6厘米,1976年出土于积石山县新庄坪村。其腰略收,柄有双圆孔,一侧下沿有半圆孔,可使二者绑扎得更加牢固。形似钺又似斧的器物。属仪仗类兵器,刘熙《释名》曰:“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皆戚惧也。”又《祭统》载:“朱干玉戚,以舞大武。”《三经通义》亦载:“持长干玉戚而舞,以增威武也。”由此看来,玉戚是与朱色杆柄结扎在一起的,在重大典礼或祭祀时耍舞用的玉器,意在增加威气。

  玉斧,发端于人类开天辟地的石斧。器形多呈扁平梯形,斧口为双面刃。斧到4000年时期,已从石质劳动工具蜕变而成部落首领或巫觋使用的礼器。

  有领玉璧:出土于积石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直径12厘米、内径5厘米,受良渚文化玉器影响。呈青绿色,质地细腻,做工规整。外有凸起的圆环似璧,古董家定名“乳环”。1955年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揭开了此物神秘的面纱。古墓群共出此类玉石器40余件,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铜人像,这类器均佩戴在人形青铜像的手腕上,是一种手环。

  上海博物馆藏齐家四孔玉刀,色彩丰富斑斓,夺人眼球。刀体略呈长梯形,肩窄刃宽,近肩处有等距排成一线的3个圆孔,第三孔下斜又一圆孔。玉刀早在新石器已有发现,此后的夏商仍有生产,西周消失。推测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

  翻阅资料,齐家文化玉器因质地上乘,在明清时,大量出土玉器被官员进贡宫廷,或收购流入南方。白谦生著的《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中,有关玉器谈到大藏家吴大徵,极喜器,但资金远不如潘祖荫,无法与其竞争,便另辟蹊径收三代古玉、玺印等,精心研究,编成《古玉图考》等。他的古玉藏品,齐家玉器占有一定数量。1873年至1875年,吴大徵任陕甘学政间,利用宦游的地利之便和在出土文物密集地区的人脉,较低价购入古董。仅1889年,买古玉近300多件,一举成为晚清藏玉第一人。孙吴湖帆是画坛盟主,与溥儒称“南吴北溥”,又承祖、父两代收藏,为大藏家,后部分藏品入上海博物馆。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不其簋铭》与早期秦文学文化源头

下一篇甘州区图书馆馆藏古籍 《甘州府志》([乾隆]十六卷卷首一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