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原标题:非遗在我 执此一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古老的中华大地与山川的气息,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和发展。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奉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天然的热爱,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最终有所成就。对他们来说,只要生命在,传承就不能停,他们心怀着的,是对非遗传承的一份执念。

  园子里的红根塔,

  叶叶割下根留下。

  今个我把花唱下,

  想留人是留不下。

  走开你把魂留下,

  想了我和魂说话。

  花啊,两莲叶啊。

  2021年立秋,在古老的莲花山下,在洮河的东岸,“花儿皇后”汪莲莲拉着我的手,唱起了这首三十余年前她即兴创作的花儿。一曲未终,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她拍了拍我的肩,轻声说:“大家因为花儿千里万里来找我,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就是粗茶淡饭。不过我们莲花山凉快,天热了,有时间就过来吧。”我点点头,再看汪莲莲的眼睛,也是红的。

  过去两年里,我采访了12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莲莲只是其中之一。12位传承人是我从百余位传承人中精心挑选的,传承领域涉及花儿、唢呐、宝卷、皮影雕刻、道情皮影表演、剪纸、香包、杖头木偶戏、藏族唐卡、贤孝、太平鼓、羊皮筏子等。我发现,有些传承领域状况非常好,有些传承领域情况则让人担忧。然而,无论如何,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有与众不同并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和传承领域的文化生态理应引起更多的关注目光。

  “不死就这个唱法”

  莲花山即便是盛夏也很凉快,可是采访的时候汪莲莲却一直冒着汗,也没有说几句话。所有的问题都是她的丈夫赵意立在回答,其实我是想写一篇以她为第一人称的文章,就像她站在莲花山上唱花儿一样。现在,全部是第三人称讲述的材料,倒给我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我以为汪莲莲怕热,也不喜欢说话,后来才知道,那天她胆囊炎发作严重,一直忍着痛陪着我们,我歉疚又心疼。她和丈夫一起送我们离开时,车子开出很远,我从后视镜里看见他们还站在路边的大树下。我的眼眶又一次湿热了起来。这时候,同行的人说:“你看这边也有莲花山的山门。”我拍了一张照片,想起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察日记》中写到过莲花山:“山石青苍,拔出于大山之顶,上分下合,远望作莲瓣形,故名。山径险绝,下有头天门、二天门之名,上有鹞子翻身、蛇倒退之号……气吞陇渭,势压河湟,是此间之华岳也。山居番民,以六月六日集会,作诸般歌舞。”时至今日,莲花山每年农历六月六和前后一段时间都有花儿会,汪莲莲就是在这里听着花儿、唱着花儿长大的。

  花儿的历史与莲花山上的草木一样古老,数百年来未曾式微。明代诗人高洪在《古鄯行吟》之二中写道:“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花儿在西北辽阔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随时随地可以开放。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曾写过从兰州乘羊皮筏子去宁夏时看到回族人唱花儿的情景。花儿中最打动人的是那些泣血的生离死别。汪莲莲唱的就是她对即将离开莲花山的人的不舍:“走开你把魂留下,想了我和魂说话。”她的花儿带着这片山川与土地赋予的神秘力量,我的魂似乎真的留在了莲花山。有一段时间,汪莲莲的花儿几乎天天萦绕在我耳旁。其后一有机会,我就去莲花山周围看花儿会。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西北,花儿中最难唱、也最打动人心的是扎刀令——好的花儿唱时就像有人拿刀扎在身上,听过就像保安族的刀子扎在心头,无法忘却。汪莲莲也给我唱过扎刀令:“三股子麻绳背扎下,大堂里金柱上绑下。钢刀拿来着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这首花儿是她小时候听洮河上放木排的回族人唱的,她说:“当时听完就愣在那里了,细细一想,这几句花儿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上了。”

  其实,以前在莲花山一带,没有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唱花儿的,汪莲莲为唱花儿受过很多委屈,她说:“不让一个爱花儿的人唱花儿,是一种折磨。”她母亲就是一位唱花儿的好手,她给汪莲莲说:“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是由不下自家。刀刀儿拿来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汪莲莲从一位普通的民间歌手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阻力和困难,但她有一个信念:“不死就这个唱法”。

  “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歇”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汉简文化走进中学课堂

下一篇细如发丝的掐丝珐琅做成的敦煌“最美天花板” 究竟有多华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