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伏日祭祀。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祭祀五谷神。我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风俗十分普遍。谷神就是崇祀植物谷子,属自然神。后来奉后稷为谷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祭祀五谷神,用意与祭天、祭地相同,体现了先民良好的感恩传统:丰收固然有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也是靠着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实现。
晒书画衣物。小暑这天寺庙会晒经书、法器,老百姓则有晒书、晒衣服等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相传这是龙王晒鳞之日。这一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书画,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晒衣之俗延至魏晋,成为豪门富室炫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这种作风,当他的富豪邻居在架上搭满了绫罗绸缎,阮咸却故意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何故,他答:“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姑且如此而已)!”
“曝书”习俗,在我国则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文人士大夫相互参观,品鉴学习。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过一个风雅趣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
小暑尝新。小暑,人们会品尝最新收获的粮食,并举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仪式,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据说“吃新”通“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饮食养生
中国古代讲究“食药同源”,在特定的时节,通过食用一些特定的食物可以起到养生祛病的功效。小暑之后很快就要入伏,为了应对酷夏的炎热,民间也总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食品。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的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本草纲目·果部·莲藕》有记载:“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六、七月份,正是鲜藕上市时节,而食藕则以七月前期为佳。莫说蜜汁嫩藕清脆甘美、爽润可口,就是不加任何作料,直接入口,也堪称佳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可清热、养血、滋阴、除烦。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小暑食用鲜藕,当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
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少进冷食。天热人们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这些习惯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施立学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下一篇: 大暑隆,万物茂育怀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