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作者:佚名
汉代地湾城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鞋
文物简介
木简一枚(原始编号Ⅱ90DXT0214②:414),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此简为削衣,首尾文句残,仅存5字可释读,简文作“□时北水咸苦”。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苦,是味觉,更是人们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古代汉塞边关的戍卒们对于苦,别有一番滋味。
河西边塞的乘塞守边的人员中,除了谪边罚作的罪徒外,还有无数来自内郡的赴边戍役的士卒。他们辞别父母妻儿,从山清水秀之地,万里迢迢来到西北,在戈壁深处的边塞障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繁杂而艰苦的戍役劳作。
塞上寒苦的生活和劳作,甚至官府都深切同情。在一份官府通告中,就有“□卒戍边,远去父母亲戚,居寒苦,吏将作,任人力,谨愚(遇)以文理□”(279.3),字字句句说的都是实情,戍边之人,不能侍奉父母,远赴苦寒的边塞,在官吏的指挥下劳作。所以在一些汉简中记述道:“吏士明听教”(EPF22:245)“告吏谨以文理遇士卒∠病致医药加恩仁恕务以爱利省约为首∠毋行暴殴击”(EPF22:246),译为:官府的官吏们都听好了,你们务必要以礼相待这些辛苦劳作的戍卒们,病有所医,以恩仁相遇,勿扰民,尚节俭,勿对戍卒施暴。
初到边塞的士卒一时半会儿难以适应西北的水土,尤其是来自南方内郡的人们,因为西北地下水碱重,水甚咸苦,饮之很可能会腹泻。在居延地区的甲渠候官有人生病了,汉简中记述:“病泄注不愈,乙酉加伤寒,头通(痛)、潘(烦)懑、四节不举。”(EPF22:280),说的是某人一直拉肚子(泄注),过了几天病情加重,又感伤寒,头痛、烦躁不安、四肢酸痛,伸举困难。
残留的数万枚汉简中还有一些简文记载有腹泻,不排除有因水土不服而致病的情况。因此,官府在障燧之中专门分发止泻之药,万一有人拉肚子,可抓药煎熬成汤药饮用。止泻之药作为军事物资供需品,上级部门会定期检查。由此可见,当年河西边塞,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这和边塞寒苦有关系。
良药虽苦利于病,唯有好的体格方能胜任边塞繁重的劳作,所以中央朝廷至地方各级政府都相当重视吏卒的身体健康。在敦煌悬泉置的墙壁之上就专门公布有各类医方,供各级官吏和来往行人抄录。
边塞戍务繁杂,以致人们在书信的日常问候中,不管亲人还是朋友,大家在信中都会殷勤相问“塞上苦寒”“善毋恙,甚苦官事”。一个苦字,道出了多少戍边吏卒们的心声。
斗食小吏和戍卒们为了每月的几百俸钱和三石三斗三升的口粮,他们早出晚归,攒劳积功,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遗留下来的数万枚汉简绝大部分都是日常记录,各类流水账式的簿籍,生动而具体地记录了当年戍边吏卒们艰苦的戍役劳作,如修城筑塞、候望烽火、治坞除沙、制作土墼、拾取马粪狗粪、木材加工、耕画天田、开渠拓荒、屯垦田作,平日里则积薪饲马、编席织鞋。遇有特别情况,还要抽调到候官治所,集中从事省作。
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夏天酷热,冬季严寒,空气干燥,极少降雨,那些来自南方的戍卒,他们都需要一段过程来适应。有戍卒巡视田地时,因正午酷热而头晕目眩,误报警情而受到追责;有戍卒在数九寒天里颤抖着手给亲人写信,极知天寒,对于工作不敢丝毫松懈,感慨“非所乐”。
千载时光转眼而逝,当年万千赴边戍卒和谪边之人修筑的绵延万里的长城烽燧,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沙尘雕蚀,仅存断壁残垣。从高清的卫星地图或无人机拍摄的照片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绵延的长城,还有一座座古城遗迹,这是两千年前的人们用辛勤汗水和双手在河西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就的历史遗存。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花开敦煌:一朵盛开的沙漠之花
相关推荐
- 中国学者"海淘"敦煌文献15载:让流散的文化瑰宝"回家"
- 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是70年代末的“头版小人书”
- 探访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
- 历史眼丨巧用谐音,景泰县取名趣谈
- 天祝铜牦牛 甘肃“第一牛”
- 传说刘伯温 在陇南 也斩过龙脉
- 张掖肃南: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 以“中国笔墨”书写新时代长征史诗 ——甘肃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历史眼丨唐玄宗做了个怪梦才有了正宁县之名
- 兰州人创造的奇迹 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 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 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 组织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兰州特别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