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河蚌珍珠作为贡品。在《尔雅》一书中云:”以金者为之铣,以蜃者为之珧,以玉者谓之硅。”《说文》云:蜃属,谓之珠者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桨,周礼谓之(豸卑)物。”很明显,这时(战国)已将河蚌珍珠作为饰品。至海产珍珠,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描述了当时我国妇女早已使用珍珠作装饰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后汉书孟尝传》载云:“(孟)尝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徙于交趾郡界。尝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复还……”从后汉书这段史料来看,在孟尝任合浦太守前,合浦采珠业已相当发达了,由于官吏贪得无厌、采捕无度,破坏了珍珠自然资源,至使珠苗到了灭绝的境地,也即是传说的”珠遂徒于文趾郡界”。孟尝到任后,看到合浦珍珠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珠民纷纷逃离家园。孟尝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了保护和繁衍,于是有“珠还合浦”之说。这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已是相当兴盛的了。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间,西汉成帝时,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有名之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之王凤,被王凤动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嗣王章在狱内死,家属 充戍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因合浦产珠,王章妻子等到合浦后采获了大量珍珠,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却得以珍珠资财,赎回田宅,安享生活。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故《后汉书?孟尝传》有“珠徙交趾之说”。陶璜以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2月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云:”合浦县内珠池,大宝年 (公园742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20年间阙于进奉,今年2月15日,珠还旧浦。”唐代封建统治者照样逼迫人民进贡珍珠,由于采捕无度,又将使珠苗濒于灭绝,故“珠逃不见”。《越南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他无敕封禁,臣称采进。”诚然,珍珠是国家宝瑞,然而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只知搜刮,强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丧海底。这样,珍珠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灾难了。宋建隆3年(南汉大宝五年)刘鋹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太祖皇平岭南,废其都为静江军。当时刘不鋹不择手段逼追珠民采珠时,将石(石垂)珠民足至7百尺深海中,珠民溺死者无数,刘鋹又曾以珍珠结鞍勒,为戏龙之状、工极精巧,到了元代延祐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7年6月,罢采珠。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明洪武29年正月开始采珠,明永乐年间,又罢采珠,但翌年又下诏采珠。明天顺3年(1459年)2月,从太监福安之请,下旨采珠。命中官监守珠池,又以安南商人与钦廉商贾交通盗珠,下令不得与安南交通。成化初,有”内官太监管珠池”,初采时14500百余两,次年大者56颗,计一斤重云,价近白金5000两,少时所得不偿失。明弘治12年,诏采珠,岁久珠老得珠28000两。明正德9年(1514年)诏采珠。13年又复下诏采珠,正德9年至13年复采珠,刚好4年左右,民未得息肩又复采珠,嘉靖5年又复下诏采珠,因珠小而嫩,所得甚少,是年冬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皆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未停。次年廉州饥荒,民多饿死,然而第二年秋天,封建统治者仍继续下旨强迫珠民采珠。这次采珠因所得无几而罢。时隔9年,22年又复诏采,36年又诏采。相隔5年,即41年春,又诏采珠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金的历史
·下一篇文章:珍珠的历史

 
   


【相关内容】

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日本开始流行把珍珠塞进鼻孔里的自拍方法?对不起,是我不懂时尚

珍珠的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珍珠王”的传说

珍珠是眼泪成就的美丽

南太平洋黑珍珠传奇

第三十三届香港国际珠宝展揭幕 玉饰及珍珠较受青睐

玉镯历史悠久升值潜力大

官恩娜亮相珠宝记者会 戴珍珠吊坠显高贵(图)

美国夫妇在餐馆吃海鲜吃出稀世珍珠(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