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国玉器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是这些外型精美的玉器在往昔岁月里曾给皇室带来了数不清的欢歌笑语。 乾隆年间,是紫禁城宫廷玉器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乾隆皇帝被后人称为玉痴。现在故宫博物院的三万件玉器,多数为他所藏,乾隆为他的儿子、后来皇帝起名就用了美玉的名字。当时每年至少会有四千斤左右的玉石从万里之外的新疆和田送到京城,多时还能达到一万多斤。充足的玉料使宫廷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玉器。上之所好,下必流行,藏玉赏玉在宫廷内外成为时尚。但是,这位自诩玉器专家的皇帝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就曾经将古代用来祭祀的玉礼器当作实用的笔筒和花瓶。 清末慈禧太后最喜爱的是来自云南、缅甸的翡翠玉。慈禧的爱好影响了当时民间对翡翠的使用,佩戴翡翠的风尚也一直流行到今天。生前如此死后也不例外,慈禧陪葬的翡翠精妙绝伦,空前绝后,在她尸体脚下有翡翠西瓜两个,皮是翠绿色的,瓜瓣是红色的,其中还有几粒黑色的瓜子,一切都天然巧色,据说当时的估值在500万两白银。 故宫各个宫殿陈设的艺术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它们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品。其中来自新疆的和田玉又占了多数。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共计30311件。藏品中清代作品20000多件,明代作品5000多件,明以前作品4000多件。 这些珍品覆盖了自新石器时代起至清代末期约七千年的历史。目前都得到了妥善系统的保管和研究。 “玉石之路”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和田美玉之所以珍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开采难。古人曾经说过:取玉之险,越三江五湖至昆仑山,千人去而百人返。的确,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线之上,高寒缺氧,每到找玉的夏秋时节,也是山洪暴发和泥石流频繁多发的危险季节,这时的昼夜温差在摄氏50度左右。为了找到一块玉石,采玉人们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还时刻面临生命的危险。而即使采到玉石,要运到目的地还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采玉人的脚下没有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踩出了这条“玉石之路”。这一条玉石之路堪称我国和世界上最早一条沟通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贸的运输线。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每年春夏之际,昆仑山山洪暴发,把玉石矿石从山上冲刷下来。几千年的拣捞,和田河已很难采到上好的籽玉了,才开始凿山开矿,攻山采玉。古代对玉的宗教化,采玉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阴人招玉”,是古代当地人之说。于是,命妇女下河捞玉,以提高命中率。实际上,古人采玉主要靠经验。 当玉石从地壳里被挖出来,并不是最激动人心的,而是在它辗转若干主人之后,被下决心切割开的那一刻。因为此前,它们的真正价值完全是猜想的。“种、空、底、水”是玉石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更像是一种只能意会的比喻。种,是指硬度,空,指净洁,底,指透度,水,包含着晶莹滋润的感觉。古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似乎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这种模糊的不确定的美学观。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沈阳故宫琉璃瓦出自海城·下一篇文章:小小顺治通宝 见证悠悠历史 【相关内容】 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详解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税收新政 潘多拉珠宝强强联手天猫,刷新中国女性新势力 中国珠宝文化的形成 中国十大珠宝品牌文化 中国艺术品基金初显实力 纽约进入秋拍季 中国艺术品受热捧 玉器真假肉眼难分 选择鉴定机构成关键 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春宫表 中国应大举“进军”奢侈品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