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珠与养珠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贵族贪得无厌的奢求使珍珠资源迅速枯竭。约在十八世纪中后期,世界产珠胜地斯里兰卡的珠母贝资源已近枯竭,波斯湾沿岸的天然珍珠越来越少,珍珠产量迅速下滑,价格扶摇直上,上等珍珠甚至超过世界上优质钻石的价格。欧洲列强甚至将珍珠列为重点掠夺的资源之一。 珍珠危机的缓解受益于一个名叫御木本幸吉的日本人。 珍珠史上的这一场重大革命发生于19世纪的80年代。在此之前,珍珠都是浑然天成的,成珠不易,采珠更难,从而使珍珠弥足珍贵,即使达官贵人,求到一珠已 不是易事,若能求得上等珍珠,更是一生幸事。对珍珠颇有研究的日本人御木本幸吉开始利用并改进了一项古代中国技术,开始人工养殖珠母,成功地培育出人工养 殖珍珠,从而将珍珠业由天然采珠推向可以批量生产的现代养殖。 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说,珍珠史可以分作两个阶段,其一是十九世纪之前长达数千年的采珠史阶段,其二是御木本幸吉起始的养珠史阶段。 其实,将这项巨大的荣誉拱手让给日本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确实是不该发生的悲哀。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应该是世界上可考证的人工养殖珍珠最早的国家。 这项令日本人引以自豪的养殖技术,早在中国的宋代已经趋向成熟。在宋人庞元英于1167 年所著的《文昌杂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记载:“礼部侍郎谢公曰,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荧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饲其开口,急以珠 投之,濒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珠矣。” 在12世纪时,中国人的珍珠养殖技术已经成熟,甚至从一般珍珠养殖发展到像形珠养殖。养珠人一般将铅或锡制的菩萨形核体殖入珠母贝体内,放进水中养殖,1—2年之后,养珠人将贝从水中捞出,再从贝体内取出佛像珠。 据史料记载,这样的佛像珠由于浑然天成,加之宗教推动,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给养珠人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些佛像珠一直被人们代代留传下来,至今仍可 在国内的某些博物馆内看到。虽然史书上没有确切地将这一养殖法详细记载下来,我们仍可根据现存的佛像珠这一事实及《文昌杂录》中的有关记载,推知当时流行 的养珠法已与现代养殖法相差无几。 ·上一篇文章:名人与珍珠·下一篇文章:御木本幸吉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