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珠宝与民俗   作者:佚名

 

崔健雄:从玉石中“雕”出小康生活

 

■崔健雄戴上老花镜,在台灯下仔细欣赏打磨后的玉石成品。

百姓故事

16岁入行,从生产队小学徒到年产值过千万的玉雕厂老板,平洲人崔健雄,凭借勤劳的双手、敏锐的商业头脑和诚信的口碑,一步步将自己期待的幸福小康生活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同时,他也成为南海玉器产业发展壮大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6岁当玉雕学徒打下扎实技术基础

1957年,崔健雄出生于平洲墩头村。11岁那年,他因故被迫辍学,到生产队赚工分,农闲时期还去建筑工地当学徒,积极学习农业种植知识和建筑技能。

“我16岁开始真正接触玉雕工艺。”崔健雄回忆,刚好当年的生产队里有人懂得玉器加工技术,队长又能联系到广州的玉石毛料资源,就在众人提议下,队里筹办了玉器加工厂。这也成为了如今平洲玉器产业的萌芽。崔健雄作为队里脑子灵活又勤奋的年轻人,成为玉器加工车间的学徒,主要跟着师傅学习钻研光身翡翠设计、加工、雕刻等工艺。

由于当时生产条件落后,翡翠毛料的切割、打磨、雕刻和抛光等工序完全是靠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在炎热的夏天,工房里热得像蒸炉,崔健雄满头大汗,随手往脸上一擦,瞬间就成了“大花脸”。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当时这门手艺也不被看好,而且当学徒赚到的工分很低,坚信学好一门手艺就可以生活下去的崔健雄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农闲时期,他总是提前来到玉雕工房,经常学到天黑才回家。经过几年努力,崔健雄的玉雕技艺越来越成熟,师傅也开始放心地将珍贵的毛料交给他打磨。这段艰苦又踏实的学徒经历,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自主创业开办玉器厂赚到第一桶金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原属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玉器加工厂开始转制,承包给私人经营。崔健雄由于个人原因暂别了玉器加工业,转行当了建筑工人,后来还承包了工程项目,当起了“包工头”。

随着平洲的玉器加工和贸易产业逐渐兴旺,不少外地客商和技术工人都慕名前来。一直关注玉器行业发展的崔健雄经过再三考虑,决定重新回归老本行。1988年,崔健雄凑了一笔资金,创办建洪玉器厂,以生产、加工、销售光身翡翠手镯为主,同时生产平安扣、戒指、心坠、戒面等其它光身翡翠产品。

工厂创办不久,他就与两位朋友一起辗转2000多公里,远赴云南腾冲玉石交易市场进货。每次挑好玉石毛料,他就到火车站将其托运回广州。回到平洲后,他马上到广州的火车物流站点提货,回到家里连夜加工。第二天早上天没亮,他就带上成品,骑自行车到广州的红棉饭店找喝早茶的行家交易。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的第一年,崔健雄就在玉器行业赚到了第一桶金。

以诚信赢得好口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做生意一定要讲诚信。这么多年,要不是靠着良好的口碑,我不可能把厂子办大的。”在玉器加工厂里,崔健雄对身边的徒弟反复强调着诚信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又去腾冲进货,一块看似不错的毛料对方要7万元,但我当时手头只有3万元,就讲好回到佛山后再把其余的钱汇给对方。但回来后发现,这块毛料价值并不高,很多同行知道了也笑话我。但我认为讲好的价就要认,所以还是选择了兑现诺言,向亲友借了4万元,汇到了对方的账户里。”崔健雄说,尽管这次交易亏了钱,但却在业界留下了诚信的口碑。

“其实那个卖家心中也是有数的,他觉得我这个人实诚。在后来的一次交易中,那个卖家将一块优质的玉石以低价卖给了我,帮我赚到了丰厚的利润,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赚回了5万元。”凭借良好的口碑和扎实的技艺,崔健雄在玉器行业的发展也顺风顺水。

在崔健雄的家里,出行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再到添置小轿车;原来简陋的玉雕工房,也逐渐改造成自动化生产,加工出来的成品达到了高端市场的要求,远销国内外。在这过程中,崔健雄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徒弟。这些徒弟纷纷成为玉器厂的老板,不断壮大平洲玉器产业。

投入协会工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献力

用双手“雕”出小康生活的崔健雄,既是平洲玉器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二十世纪90年代,平洲玉器已经名扬内地、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玉商云集平洲,玉器市场初成规模。1995年,原平洲区委区办事处和平东村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将平东大道辟为平洲玉器街。玉器产业从家庭作坊产销,到大道两边店铺规范经营、规范管理,成为当地的特色经济产业。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很多少数民族喜欢用银子制作首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