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珠宝首饰历史文化 玉器历史文化 作者:佚名
在中国上古历史上,玉器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史书记载黄帝时期,古人曾把玉器制成兵器,并最终在祭祀中滥觞。此后,玉器与古人联系密切,并逐渐取代了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称之为玉器时代。1986年,考古学家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玉器。这些玉器有玉璧、玉琮、玉嶂等祭祀礼器和玉牌、项链等首饰。3000年前,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达到了玉器时代的顶峰。
古蜀探秘 【二十七】
两、三千年前,繁华的古蜀国都大街上,商肆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在这些商肆中,生意最好的是那些卖玉的店铺。玉有几种:翡翠、玛瑙、软玉、岫玉,一排排悬挂着;款式也琳琅满目,有雍容大气的玉牌,有晶莹剔透的玉贝,还有光彩照人的项链。这些玉器深为古蜀国的女子所青睐。
这个场景是我们面对三星堆、金沙出土的玉器产生的联想。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最多的是壮观的青铜器?是尊贵的金器?还是雕刻精美的石器?都不是,而是玉器。古蜀人是一个与玉有着密切联系的民族,透过他们生前的玉器,我们大抵可以看到他们的爱好,他们的祭祀仪式,甚至爱情。
玉垒山是采玉场?
金沙、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玉器,到底来自何方呢?
世界上,有两大产玉国——中国和新西兰,从上古时期开始便有玉器制作。《山海经》中记载的中国玉产地,有200多处。今新疆一带产的和田玉、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是最著名的玉种。成都平原也是产玉之地,古蜀国境内据说有很多产玉山,这在后人的记载中可以一见端倪。
古蜀产玉之地,首推岷山。《山海经》中说:“岷山是个好地方,山上有数不尽的黄金和美玉,山下有白色的石头”。常璩在《华阳国志》里补充了一句,“岷山的宝贝是璧玉”。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玉;璧玉,就是可以拿来做璧的玉。都江堰的玉垒山也产玉,并一度被人称为“玉山”,产的玉跟岷山一样,也是璧玉。此外,蜀人采玉之处还有彭州龙门山、邛崃山脉等等。
岷山、玉垒山是古蜀国玉的主要来源地。这两座山都在岷江沿岸,距离三星堆、金沙古国并不遥远,古蜀人可以很方便地采集。不过,在铁器产生之前,采玉大抵是一件极其辛苦的活;古蜀国如此大的用玉量,必然有一支庞大的采玉队伍。
一批又一批古蜀人从三星堆、金沙都邑出发,在古蜀王的强迫下,背井离乡,踏上采玉的征途。当时古蜀国主要的采玉场可能是在龙门山脉:玉垒山、岷山和龙门山,这三处的玉各有千秋。岷山、玉垒山的璧玉,是当时最珍贵的玉种。
采玉是一件极其辛苦的劳作,当时铁器尚未出现,少量的青铜器只是用于祭祀,还不曾用到生产上。玉质坚硬,极不容易开采,更别说对它们进行加工了。这三个采玉场终日热火朝天,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石粉味道,吆喝声、石块撞击声此起彼伏:有经验的老石匠用利器凿开石块的表层,凭经验判断里面是否是玉;年轻的小伙挥舞着石锤,或用手中的玉斧、玉凿,把藏在石头中的玉开凿出来。
山脚下,一支马队正整装待命;岷江水边,一队船只扬帆待发。从山上开凿下来的玉,只是一些玉原料,叫做“玉璞”,还须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才能成为玉器。这些工作,是古蜀都邑里的雕刻工匠的拿手绝活。山上的玉璞下来后,直接运到这些马队和船只上,然后马不停蹄、舟不息帆地运到古蜀国。从玉璞到玉器,中间还有四道工序,这是一个漫长的制作过程。
马队、船只到了古蜀国,玉璞马上被送至专门的玉器作坊。这些玉璞,大抵会有两个去向:大型的玉璞,被运到古蜀国家工匠手中,雕刻制成祭祀礼器,如玉琮、玉璧、玉璋等;小型的玉璞,也会流落到民间,经工匠妙手制作成首饰。数千年前,三星堆、金沙据说有很多作坊群,这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由此可见当时制玉业之兴。
接到玉璞,作坊里的工匠马上开工。第一批工匠要做的是切割。从山上运下来的玉璞,还只是大的玉块。工匠用玉凿把它们切割成形状不一的玉块:薄的用来做成玉璧;方的做成玉琮,长的做成玉璋。
切割开的石块很快被送至第二批工匠手中。他们的任务是钻孔。项链要串起来,玉璋要挂起来,都需要钻孔。当时,孔并不是一次性打上去的,工匠们用木头、骨骼、石头等管状工具,不断加砂蘸水碾磨,慢慢地才可以在石头上打孔。即使钻上一个小孔也需要半天的时间。
第三批是雕刻工匠。雕刻是细活,他们便是一群心灵手巧的人。工匠用简陋的工具,在玉器上雕刻出一个个菱形、三角形图案,狰狞的兽脸,带着笑容的人脸,正在飞翔的鸟、凶猛的野兽等。
最后一批工匠干的活是抛光打磨。雕刻过的玉,有棱有角,并不光滑。工匠们在一个水池中装上大小不一的石块、细沙,将玉器放于其中,磨掉上面的锯痕、切痕;最后,用兽皮和木块在玉器表面不断摩擦,直到它们光洁细腻为止。经过这四道流程,粗糙的玉璞便成了精美的玉器。
中国的崇玉传统
古蜀人为何如此急切地制造出这些玉器?这大抵跟中国古代的玉传统有关。中国古人崇玉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玉器,据说是公元前5000年前居住在今天沈阳新乐一带的古人制成的。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代,中国人制玉的传统延续了7000余年,从未断绝,历朝历代的古人都有崇玉的习俗。
东汉有个叫袁康的,写了一本《越绝书》,里面有个知天文地理、晓历史的人叫风胡子。风胡子说:“炎帝神农氏时,以石头为兵器,砍伐树木建造宫室;到了黄帝时,以玉为兵器、工具;到了大禹时,以铜为兵器;东周时,铁器兴盛,微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风服子把古史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四个阶段。相对于西方19世纪考古学划定的石器、铜器、铁器时代而言,多了一个玉器时代,这是因为玉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特的地位造就成的。按照风胡子的说法,玉器时代大抵在黄帝时期,大约距今4000多年。
3000多年前,正是三星堆文明的青年期,伟大的古蜀国如同一个壮实的青年一样,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中原地区的商朝一道,携手迈入玉器时代的大门。此时,在世界范围内,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的古人已经开始制造青铜礼器,用于祭祀。然而,对于玉器,他们显然还不得要领。
在玉器时代,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是一个重要的玉器中心,恢宏的玉器源源不断地从手工作坊中流出来,守候在一旁的祭师,马上把它们送到古蜀国的祭坛去,蜀王和大巫师正等着借助玉的神力,占卜未来,祈求神灵保佑。祭祀的玉器,占了古蜀国玉器的绝大部分,这些玉器制作工艺最精美、最豪华,也是所有出土玉器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许多精美的玉器在祭祀中如何使用,对于3000年后的现代人来说,是很难想象也无法猜度的谜团。
三种玉器法宝
在中国古代祭祀体系中,玉器是重要的礼器,是祭祀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古人眼中,玉器可以帮助他们与神灵和死去的祖先对话,可以让他们获得某种通灵的能力,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的事。这样一来,玉器祭祀传统由此滥觞。
古蜀人在祭祀中,大抵会使用三种玉器作为礼器。其一是玉琮,玉琮外方内圆,大抵代表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远古时代的古人相信,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密密严严地笼罩着大地,而人是可以走到天边去的。正因为玉琮的独特寓意,在祭祀场合中便必不可少,并被当作决定一个部落兴衰的标志。
说起玉琮,江浙一带的良渚人是制作的好手,他们雕刻的玉器,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独步天下,最大的一只有6.5公斤重。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了为数众多的玉琮,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玉琮中最大的一只竟然是良渚人制作的。大抵在古代,玉琮的作用和性质是差不多的,因此,良渚文明的玉琮辗转传到了古蜀,古蜀人并不排斥。相反,还被他们引为国宝,在祭祀仪式中频频出现。可能到了某代蜀王手中,他觉得应该在上面加上点古蜀特色的东西。因此,古蜀国的工匠,又在上面雕刻了一个戴着长长冠饰,神情庄严,双手平举,长袖飘逸,双脚叉开的人。或许,雕刻的就是蜀王本人。
除了玉琮外,玉璧也是不可或缺的祭祀礼器(一说玉璧是货币,也有说是天平的)。古蜀国的玉璧一般体积惊人,最重的达百斤之上。与《礼记》记载的中原玉璧相比,豪放了很多。三星堆的雕刻石匠大抵具有豪放粗犷、恣意张扬的一面,这在他们雕刻的玉璧中可见一斑。
第三件法宝是玉璋,玉璋的形状,像层峦起伏的山峰一样,上面还雕刻着连绵山峰、缥缈的云气和装扮奇异的古蜀人。据说,古蜀人认为自己是从岷山上迁徙来的,所以要用玉璋表示对祖先的怀念之情。玉琮,玉璧,玉璋,这三件法宝用它们奇异的震撼力,为古蜀人营造了另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爱玉的古蜀人
另一些玉璞辗转到古蜀国民间的工匠手中,他们的作坊,也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
佩玉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认为,玉是有品格的,佩玉的人便也有了玉的品格。《诗经》里面描写的君子,有的就佩戴着美玉。《论语》里面说,子贡有一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喜欢美玉而不喜欢石头?难道是玉少石头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玉跟石的差别并不在数量上。君子之所以喜欢玉,是因为玉蕴含了很多美德。具体说来,它温润而泽,代表着仁;它缜密得像栗子一样,代表着知;它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代表着忠;它气如白虹,又代表着天……”在这里,孔子共说了玉的十一个好处,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单是其中一样,便已是难得,何况十一个好处呢?
古蜀国自然也少不了君子,据说儒家标榜的“仁义”,很早就流传到了蜀地,为古蜀人所标榜。既然玉代表着“仁义”,三星堆、金沙古蜀国的王宫贵族、富贾财主,自然也想着凑这个风,戴玉来标榜自己。三星堆、金沙出土了数目众多的玉牌、玉挂饰,这些小型的玉器,大抵就是他们随身佩戴之物。
古蜀国的女人也戴玉,主要有项链、手饰、玉珠等。她们戴玉,自然只是出于爱美之心。在古代,佩玉的女子,被认为是美丽和婉约的。不过在当时,流入到民间的玉器却只是极少数,因此极受欢迎。从工匠手中制造出来的耳环、玉环、玉镯、玉项链很快被嫁了好夫君的女人抢购一空,那些买不起玉的穷人,只能望洋兴叹。大约也是从此时开始,青年男女开始互赠佩玉作为信物,高尚的玉很快又成为了他们纯洁爱情的信物。
古蜀探秘 【二十七】
两、三千年前,繁华的古蜀国都大街上,商肆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在这些商肆中,生意最好的是那些卖玉的店铺。玉有几种:翡翠、玛瑙、软玉、岫玉,一排排悬挂着;款式也琳琅满目,有雍容大气的玉牌,有晶莹剔透的玉贝,还有光彩照人的项链。这些玉器深为古蜀国的女子所青睐。
这个场景是我们面对三星堆、金沙出土的玉器产生的联想。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最多的是壮观的青铜器?是尊贵的金器?还是雕刻精美的石器?都不是,而是玉器。古蜀人是一个与玉有着密切联系的民族,透过他们生前的玉器,我们大抵可以看到他们的爱好,他们的祭祀仪式,甚至爱情。
玉垒山是采玉场?
金沙、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玉器,到底来自何方呢?
世界上,有两大产玉国——中国和新西兰,从上古时期开始便有玉器制作。《山海经》中记载的中国玉产地,有200多处。今新疆一带产的和田玉、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是最著名的玉种。成都平原也是产玉之地,古蜀国境内据说有很多产玉山,这在后人的记载中可以一见端倪。
古蜀产玉之地,首推岷山。《山海经》中说:“岷山是个好地方,山上有数不尽的黄金和美玉,山下有白色的石头”。常璩在《华阳国志》里补充了一句,“岷山的宝贝是璧玉”。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玉;璧玉,就是可以拿来做璧的玉。都江堰的玉垒山也产玉,并一度被人称为“玉山”,产的玉跟岷山一样,也是璧玉。此外,蜀人采玉之处还有彭州龙门山、邛崃山脉等等。
岷山、玉垒山是古蜀国玉的主要来源地。这两座山都在岷江沿岸,距离三星堆、金沙古国并不遥远,古蜀人可以很方便地采集。不过,在铁器产生之前,采玉大抵是一件极其辛苦的活;古蜀国如此大的用玉量,必然有一支庞大的采玉队伍。
一批又一批古蜀人从三星堆、金沙都邑出发,在古蜀王的强迫下,背井离乡,踏上采玉的征途。当时古蜀国主要的采玉场可能是在龙门山脉:玉垒山、岷山和龙门山,这三处的玉各有千秋。岷山、玉垒山的璧玉,是当时最珍贵的玉种。
采玉是一件极其辛苦的劳作,当时铁器尚未出现,少量的青铜器只是用于祭祀,还不曾用到生产上。玉质坚硬,极不容易开采,更别说对它们进行加工了。这三个采玉场终日热火朝天,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石粉味道,吆喝声、石块撞击声此起彼伏:有经验的老石匠用利器凿开石块的表层,凭经验判断里面是否是玉;年轻的小伙挥舞着石锤,或用手中的玉斧、玉凿,把藏在石头中的玉开凿出来。
山脚下,一支马队正整装待命;岷江水边,一队船只扬帆待发。从山上开凿下来的玉,只是一些玉原料,叫做“玉璞”,还须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才能成为玉器。这些工作,是古蜀都邑里的雕刻工匠的拿手绝活。山上的玉璞下来后,直接运到这些马队和船只上,然后马不停蹄、舟不息帆地运到古蜀国。从玉璞到玉器,中间还有四道工序,这是一个漫长的制作过程。
马队、船只到了古蜀国,玉璞马上被送至专门的玉器作坊。这些玉璞,大抵会有两个去向:大型的玉璞,被运到古蜀国家工匠手中,雕刻制成祭祀礼器,如玉琮、玉璧、玉璋等;小型的玉璞,也会流落到民间,经工匠妙手制作成首饰。数千年前,三星堆、金沙据说有很多作坊群,这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由此可见当时制玉业之兴。
接到玉璞,作坊里的工匠马上开工。第一批工匠要做的是切割。从山上运下来的玉璞,还只是大的玉块。工匠用玉凿把它们切割成形状不一的玉块:薄的用来做成玉璧;方的做成玉琮,长的做成玉璋。
切割开的石块很快被送至第二批工匠手中。他们的任务是钻孔。项链要串起来,玉璋要挂起来,都需要钻孔。当时,孔并不是一次性打上去的,工匠们用木头、骨骼、石头等管状工具,不断加砂蘸水碾磨,慢慢地才可以在石头上打孔。即使钻上一个小孔也需要半天的时间。
第三批是雕刻工匠。雕刻是细活,他们便是一群心灵手巧的人。工匠用简陋的工具,在玉器上雕刻出一个个菱形、三角形图案,狰狞的兽脸,带着笑容的人脸,正在飞翔的鸟、凶猛的野兽等。
最后一批工匠干的活是抛光打磨。雕刻过的玉,有棱有角,并不光滑。工匠们在一个水池中装上大小不一的石块、细沙,将玉器放于其中,磨掉上面的锯痕、切痕;最后,用兽皮和木块在玉器表面不断摩擦,直到它们光洁细腻为止。经过这四道流程,粗糙的玉璞便成了精美的玉器。
中国的崇玉传统
古蜀人为何如此急切地制造出这些玉器?这大抵跟中国古代的玉传统有关。中国古人崇玉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玉器,据说是公元前5000年前居住在今天沈阳新乐一带的古人制成的。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代,中国人制玉的传统延续了7000余年,从未断绝,历朝历代的古人都有崇玉的习俗。
东汉有个叫袁康的,写了一本《越绝书》,里面有个知天文地理、晓历史的人叫风胡子。风胡子说:“炎帝神农氏时,以石头为兵器,砍伐树木建造宫室;到了黄帝时,以玉为兵器、工具;到了大禹时,以铜为兵器;东周时,铁器兴盛,微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风服子把古史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四个阶段。相对于西方19世纪考古学划定的石器、铜器、铁器时代而言,多了一个玉器时代,这是因为玉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特的地位造就成的。按照风胡子的说法,玉器时代大抵在黄帝时期,大约距今4000多年。
3000多年前,正是三星堆文明的青年期,伟大的古蜀国如同一个壮实的青年一样,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中原地区的商朝一道,携手迈入玉器时代的大门。此时,在世界范围内,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的古人已经开始制造青铜礼器,用于祭祀。然而,对于玉器,他们显然还不得要领。
在玉器时代,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是一个重要的玉器中心,恢宏的玉器源源不断地从手工作坊中流出来,守候在一旁的祭师,马上把它们送到古蜀国的祭坛去,蜀王和大巫师正等着借助玉的神力,占卜未来,祈求神灵保佑。祭祀的玉器,占了古蜀国玉器的绝大部分,这些玉器制作工艺最精美、最豪华,也是所有出土玉器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许多精美的玉器在祭祀中如何使用,对于3000年后的现代人来说,是很难想象也无法猜度的谜团。
三种玉器法宝
在中国古代祭祀体系中,玉器是重要的礼器,是祭祀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古人眼中,玉器可以帮助他们与神灵和死去的祖先对话,可以让他们获得某种通灵的能力,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的事。这样一来,玉器祭祀传统由此滥觞。
古蜀人在祭祀中,大抵会使用三种玉器作为礼器。其一是玉琮,玉琮外方内圆,大抵代表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远古时代的古人相信,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密密严严地笼罩着大地,而人是可以走到天边去的。正因为玉琮的独特寓意,在祭祀场合中便必不可少,并被当作决定一个部落兴衰的标志。
说起玉琮,江浙一带的良渚人是制作的好手,他们雕刻的玉器,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独步天下,最大的一只有6.5公斤重。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了为数众多的玉琮,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玉琮中最大的一只竟然是良渚人制作的。大抵在古代,玉琮的作用和性质是差不多的,因此,良渚文明的玉琮辗转传到了古蜀,古蜀人并不排斥。相反,还被他们引为国宝,在祭祀仪式中频频出现。可能到了某代蜀王手中,他觉得应该在上面加上点古蜀特色的东西。因此,古蜀国的工匠,又在上面雕刻了一个戴着长长冠饰,神情庄严,双手平举,长袖飘逸,双脚叉开的人。或许,雕刻的就是蜀王本人。
除了玉琮外,玉璧也是不可或缺的祭祀礼器(一说玉璧是货币,也有说是天平的)。古蜀国的玉璧一般体积惊人,最重的达百斤之上。与《礼记》记载的中原玉璧相比,豪放了很多。三星堆的雕刻石匠大抵具有豪放粗犷、恣意张扬的一面,这在他们雕刻的玉璧中可见一斑。
第三件法宝是玉璋,玉璋的形状,像层峦起伏的山峰一样,上面还雕刻着连绵山峰、缥缈的云气和装扮奇异的古蜀人。据说,古蜀人认为自己是从岷山上迁徙来的,所以要用玉璋表示对祖先的怀念之情。玉琮,玉璧,玉璋,这三件法宝用它们奇异的震撼力,为古蜀人营造了另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爱玉的古蜀人
另一些玉璞辗转到古蜀国民间的工匠手中,他们的作坊,也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
佩玉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认为,玉是有品格的,佩玉的人便也有了玉的品格。《诗经》里面描写的君子,有的就佩戴着美玉。《论语》里面说,子贡有一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喜欢美玉而不喜欢石头?难道是玉少石头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玉跟石的差别并不在数量上。君子之所以喜欢玉,是因为玉蕴含了很多美德。具体说来,它温润而泽,代表着仁;它缜密得像栗子一样,代表着知;它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代表着忠;它气如白虹,又代表着天……”在这里,孔子共说了玉的十一个好处,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单是其中一样,便已是难得,何况十一个好处呢?
古蜀国自然也少不了君子,据说儒家标榜的“仁义”,很早就流传到了蜀地,为古蜀人所标榜。既然玉代表着“仁义”,三星堆、金沙古蜀国的王宫贵族、富贾财主,自然也想着凑这个风,戴玉来标榜自己。三星堆、金沙出土了数目众多的玉牌、玉挂饰,这些小型的玉器,大抵就是他们随身佩戴之物。
古蜀国的女人也戴玉,主要有项链、手饰、玉珠等。她们戴玉,自然只是出于爱美之心。在古代,佩玉的女子,被认为是美丽和婉约的。不过在当时,流入到民间的玉器却只是极少数,因此极受欢迎。从工匠手中制造出来的耳环、玉环、玉镯、玉项链很快被嫁了好夫君的女人抢购一空,那些买不起玉的穷人,只能望洋兴叹。大约也是从此时开始,青年男女开始互赠佩玉作为信物,高尚的玉很快又成为了他们纯洁爱情的信物。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钻石何以珍贵?
下一篇:毛主席谈东海水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