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珠宝首饰历史文化 玉器历史文化   作者:佚名

  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在近8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玉文化的发展伴随着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文明进步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崇玉尚玉,对玉的钟爱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翡翠是玉中的一种,是一种钠铝硅酸盐的混合矿物,硬度在6.5度至7度之间,俗称“硬玉”,指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翡翠”。翡翠产自缅甸北部地区,开始作为一种饰品佩戴使用却在中国。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翡翠真正大规模开采而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是在明末清初,因为在北京明十三陵发掘的明万历皇帝(1573—1620)陵出土的大量珍宝中没有翡翠制品;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开始缅甸国王开始向朝廷进贡翡翠,同时大量的翡翠原石被开采并运到北京雕琢,以供达官贵人奢侈之用。到了清朝末年,翡翠的开采及利用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和慈禧太后随葬宝物中众多的翡翠制品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所见的翡翠旧物中,多数为那个时候的产物。翡翠文化也在此时独树一帜,逐渐形成一种潮流并在朝野上下受到爱戴。    
  进入二十世纪,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破坏和缅甸独立后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翡翠的矿藏地一下处于军政府和少数民族独立军交替分割占领状态,造成翡翠矿产的无计划性过度开采,尤其是达到宝石级的仔料产量,连续大幅度下降,近年来几近枯竭。
  我国建国后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经济和翡翠加工贸易进入萧条期,而此时的翡翠贸易的主力是港台商人和东南亚及日本商人。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大陆城市已逐步成为翡翠消费的主要市场,现在已经形成了广东、云南两大加工地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主要消费城市,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翡翠检测鉴定的科学权威化,中国翡翠市场也进入快速成长阶段,据权威调查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全国翡翠销量每年约以25%-35%的速度在递增,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翡翠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同时,以欧元结算的翡翠矿石原料近几年来的涨价幅度几乎番了一倍,高档翡翠玉器价格的涨幅也较以前攀升了45%左右,未来玉石制品价格的上涨已成定局,可以说,现代翡翠产业正在中国内地迅速崛起。
  时至今日,翡翠已成为幸运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并逐步成为表现个人性格、装饰、品味、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翡翠除了可以从外表上令整体的衣饰打扮得更加明艳之外,翡翠的吉祥寓意,更使其成为了人们寄情祈福、自用与赠送的最佳选择。
  翡翠与其他玉石一起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构成了独特的玉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更是人们精神、愿望寄托的载体。这种经营玉石的年代久远和独特而深具底蕴的玉文化,在世界上成为一种奇观;同时,翡翠文化传播力度的不断加大、国民收入逐年上升、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因素,使得我们与其它国家经营玉石翡翠,在翡翠文化推广和发展翡翠事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有着深厚的玉石文化积淀和基础,这种带有鲜明的民族符号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留下的产物,是其它国家不具备的,为消费者购买埋下了伏笔。
  其次是基于传播和保留民族的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上,翡翠就是王宫贵族们的宠物,而今天,普通中国人选购和佩戴翡翠有用于装饰目的,但是,他们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已远远超过了美学的范畴,装饰仅仅是选购和佩戴翡翠的目的之一,应该说,传统的翡翠消费文化、强烈的爱国心情和传播保留民族文化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影响更大。
  三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动的消费需求的急剧增加。近年来,中国经济平均每年都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GDP也在迅速的提高,中国也一举成为全球主要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更是为珠宝饰品市场的消费注入了强心剂。
  四是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已经形成了以瑞丽、腾冲、四会以及揭阳为代表的翡翠加工生产及贸易基地。这些翡翠加工、贸易基地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如:良好的商务和原料交流平台、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健康有序的竞争等都为振兴翡翠产业,推动中国翡翠产业的发展和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五是在近年来,一批有品牌战略眼光的企业快速的成长起来,影响力愈来愈大,逐渐形成了产业链,带动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此种种,都为我们发扬民族翡翠文化和经营翡翠事业颇为有利!
  古代人们佩玉,并非以简单的装饰来展示翡翠外在的美,而是通过翡翠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德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告诫人的行为举止。而现在,这种历史的发展轨迹似乎又在重演!

  (文/晏树明)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古代和田玉石之路

    下一篇:深挖新疆和阗玉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