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珠宝首饰历史文化 玉器历史文化   作者:佚名

  微绘画珐琅俗称广珐琅:
  广珐琅是广州的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种,其主要作法是在金属胎上錾花,贴饰金银片花纹,再罩涂透明的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珐琅英文名叫“enamel”,在南方俗称“烧青”,在北方俗称“烧蓝”,主要分为:画珐琅、内填珐琅、掐丝珐琅三种。掐丝珐琅在中国也叫作 “景泰蓝”。这三种珐琅中,工艺难度及级别最高的当属画珐琅,珐琅表中的珐琅彩基本上是画珐琅。广东以画珐琅为主,画珐琅工艺起源于西欧法国,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俗称“烧青”或“广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
  微缩彩绘珐琅 Enamel Miniature:又叫画珐琅,是这三大类珐琅中最困难的一种。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作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海禁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直接在金属上绘画的最大优势在于图案线条更加丰富,可以绘制更为精细、复杂的图案,而不受约束。不过,少了金属丝勾框这一步,烧制的难度大了很多。首先是不同颜色之间的混色问题,没有金属丝将不同的颜色分隔开来,一旦珐琅彩料配制不好就会产生颜色互染的混乱状况。
  制作方法是在金属板上先上数层白釉 (金属胎), 烧结后做底板, 再以各色釉彩于此底板上作画, 就像油画一样细绘出图案, 此时混色是最大的学问, 如果混色过度则烧结后图案模糊不清破坏画面, 所以当局部描绘后要先烧结, 再描绘下个部分, 再烧结, 一直重复此动作才能完成作品, 有时须重复烧结数十次, 如果中间一次烧坏都会毁坏此作品, 所以微绘珐琅十分珍贵, 好的微绘珐琅制品动辄百万或千万以上。
  从15世纪开始,珐琅彩绘艺术出现并使用在珠宝工艺范畴中,但几百年来渐渐式微。以前的珐琅怀表为了突出珐琅的欣赏价值,还常常采用珍珠镶嵌边圈,或将外框施以纯金,充满装饰色彩的图案总洋溢着无穷的想象力。微绘珐琅的价值不仅在于稀有,更在于每一个作品都独一无二,原始珐琅原料是类似玻璃的透明物质,在研磨成粉末后,与油彩混合成原料,在 850 摄氏度的窑中反复烧制数次以稳定它的色泽,烧窑中的温度和烧制的时间长短必须要仔细拿捏,因为不同的色料在不同的高温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同一个微绘大师也无法烧制出完全相同的两个产品。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汉代金银器发展

    下一篇:龙形玉器的渊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