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这样的品牌课程,在宁夏并非个案。在示范区建设推进过程中,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用“互联网+五育融合”落实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全区教育系统将信息素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通识教育,开设计算机编程、3D创意动画、智慧书法等课后服务,开展“线上重走长征路”“同游数字博物馆”“同上一堂思政课”等网络铸魂育人活动,引导学生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

  “孩子们都有了数字化教室,同时我们大力普及教学助手、智慧学伴、交互平板等智能工具,汇聚同步课程、网络教材、虚拟实训等数字资源,全程采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练习数据,实施人机协同互动教学、学情聚类分析等,帮助教师科学诊断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效减轻了师生教与学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王骋说。

  据了解,宁夏推进教育数字化环境升级,共建成数字化教室2.9万间,覆盖全区学校所有教学班,并建设中小学在线课堂教室4600多间,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

  “一朵云”升级教育模式

  4月17日下午,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中学,学生争相向记者介绍班级门口电子班牌的使用方法。只需走过班牌显示屏,即可通过人脸识别完成考勤,同时上传到班主任手机终端。点击班牌,可以随时查看课程表、校务通知,以及学校推送的各种学习信息。

  “我最喜欢学生风采展示栏,前两天我的作业被选为优秀,老师拍照上传至电子班牌,展示给全校同学看,我心里美滋滋的。”八年级五班的马莹告诉记者,“学校还给每位同学配备了学习平板电脑,互联网是我的‘第二课堂’。”

  “现在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上‘教育云’,自己找资料、做测试,或向数字学校的老师远程请教,问题不过夜。”青铜峡市第五中学学生代博文一边展示着通过编程系统操控的机器人,一边说,“我在学校‘互联网+教育’的‘创客’计划中还找到了学习编程的课程。”

  在宁夏医科大学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通过“信号系统”和“智慧+传感器”等软硬件设备,实现了医疗器材可视化、精确化的专业学习。据介绍,该校大力加强学习空间与教学资源数字化,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虚拟教研室等,实现了宁夏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零”的突破。

  通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培育标杆学校、开展评星定级、专家包县指导等方式,宁夏各校实现了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向“虚实混融、人机互动”的智慧教学转变。高等学校大力推广虚拟教研室、智慧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职业院校广泛开展虚拟仿真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校内校外双向教学等,推动“人师”“机师”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宁夏教育厅厅长王成峰表示,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宁夏已凝聚了高度的数字教育发展共识、建立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奠定了良好的教育数字化基础、形成了成熟的教学应用模式。下一步,宁夏将推动塑造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宁夏经验”升级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广泛开展美育课、拓展艺术普及形式,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走出围墙 艺术共享(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下一篇:道中华丨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