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原标题:宁夏建成“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朵云”上教与学(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刘 峰

“一朵云”上教与学(大数据观察)

  图①:青铜峡市第三小学、同乐小学在智慧课堂上同步教学。  图②:固原市彭阳县第四小学学生操作智慧平板进行学习。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刘峰摄

  核心阅读

  今年4月,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通过教育部验收。

  五年来,宁夏积极推动城乡学校线上牵手、网上结对,普及智能教学工具、汇聚数字课程资源,全区师生同在“一张网”上共享资源、“一块屏”上互动教学、“一朵云”上收获成长。“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共享,为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新大门。

  4月中旬,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区暖风习习,阳光和煦。在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镇西坪小学,悠扬的歌声在校园中荡漾,五年级的孩子们正通过互动课堂上音乐课,大屏幕上有名师讲解,班级中的老师则带领着大家练习。

  这是自2018年7月宁夏开展“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以来,在宁夏南部山区和农村地区学校可以普遍见到的教学景象。

  “互联网打开了山里娃看世界的窗户,娃娃们没见过的风景、没听过的音乐,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听到。”校长郝永胜说,“现在学校每个角落都能联网,班班都有教学一体机,县城学校的好课我们也能上,老乡们也不用非得带娃挤县城了。”

  今年4月,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通过教育部验收。专家组表示,宁夏在“云—网—端”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研企校一体化合作机制创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测训提升、数字化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互联网+教育”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等方面凝练了大批实践成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夏经验”。

  “一张网”汇聚教育资源

  丁小花是固原市原州区第十八小学的一名教师,2019年11月下旬开始,她所带的班级开启了在线课堂教学新模式。

  同一节课,丁小花一边带着自己班的50多名学生,一边在线上同步教授彭堡镇曹洼小学三年级的20多名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她还要到曹洼小学进行线下教学。

  “曹洼小学的孩子们刚开始不敢回答,也不敢提问。经过慢慢引导,孩子们的胆量大了起来,互动多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洪亮了许多。”丁小花说,“通过互联网,曹洼小学的学生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钢琴练习软件、3D动画设计等课程,如今触手可及,家长们都很满意和支持。”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王骋介绍,宁夏推动城乡学校线上牵手、网上结对,使全区师生同在“一张网”上共享资源,普及智能工具、汇聚数字课程,推广混合式教学活动,虚实融合、人机协同的智慧教学新形态“枝繁叶茂”。同时,着力构建“云—网—端”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学校200兆互联网接入、在线互动教室到校、数字教学设备到班、“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和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

  互联网架到了“山沟沟”,“一朵云”托起了新梦想。据介绍,“互联网+教育”实施以来,累计开课50多万堂,惠及100多万名师生,有力缓解了500多所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共享。

  “一块屏”实现互动教学

  在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四年级一班的马梦迪同学在讲台的大屏幕上调出作业向大家展示:“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我发现我的家乡宁夏被誉为‘长城博物馆’,我为此非常自豪。”这是一堂以展示宁夏长城为主题的双师教学现场。视频端,一位教师集中录制好教学内容,做线上展示和引导;课堂上,另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线下作业和讨论。

  “这是我们专门针对‘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发的‘宁夏在地风物’课程。”副校长姚雪晴介绍,这堂课对宁夏的历史文化、地理标志、民俗传统、民艺非遗等做了课程性转化,通过“一块屏”上的互动教学,孩子们以家乡山水风物为探究对象,以研学、游学、实践体验为探究方式,提前上网搜集资料并形成展示作业,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

  据了解,“宁夏在地风物”已形成品牌,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开发的12个项目192节课全部能够通过资源应用平台共享。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广泛开展美育课、拓展艺术普及形式,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走出围墙 艺术共享(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下一篇:道中华丨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