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最近,一些学校用于工作的微信群频频成为舆论聚集点,比如某家长“一言不合”被老师踢出微信群、某校学生组织微信群信息外溢引关注,等等。从这类舆情中可以看出,微信群用于工作交流,就不再是私人之间的互动,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媒体属性,如果使用者尤其是群内的主导者,对平台的媒体属性没有基本认识,仍然以私人聚会的方式对其进行使用,就存在出问题的风险。
现在,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日常工作尤其是家校交流的主要工具,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有必要增加一些媒体素养,才能更好地通过使用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工作效率。最近,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为规范区属各学校、幼儿园微信群等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出台了《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其中诸多内容如不得发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发布表扬批评,尤其是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等内容,引起媒体热议。该规定虽然简单,但从其颇有针对性的内容看,对家校网络交流平台所具备的媒体属性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既能防范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助于老师们提高媒体素养,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引发负面教育舆情,实在值得点赞。
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放大传播信号,提高传播效率,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也是具备这种功能的传播工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育方面的微信群信息外溢,一旦和某种社会情绪呼应起来,便有可能释放出指数级增长的传播能量,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本来不以为意的三言两句,在一个班级或小团体范围内,可能不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但一旦外溢到更大的舆论场,在更大范围内被海量受众审视和解读,其影响力将大大超出我们的想像,如果应对不力,还可能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次生灾害”,进而带来更大压力。可以说,一些热点舆情之所以发酵起来,和当事人对微信群的媒体属性认识不足大有关系,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训,应该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提高媒体素养的鲜活教材。
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工作都适合用微信群来处理,有限度地使用网络交流平台,学会有节制地表达,才是有媒体素养的表现。特别是在家校交流的网络平台上,教师实际上代表着学校,居于交流平台的主导地位,某种程度上是信息发布者和导向引领者,如果认识不到微信群等平台的媒体属性,不能恰当认识自己在微信群中的角色定位,细节里就很可能出魔鬼,一不小心就会引发负面舆情,把自己置于被动应付的境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媒体素养,是一堂需要尽快补上的业务课。
西宁市城西区出台的规定启发我们,面对新问题,只有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跟进,才能提高教育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最近几个微信群引发的热点教育舆情,无限放大了某些细节,引发了大量的负面解读,给相关学校和个人,甚至给整个教育系统都增加了舆论压力。这也提醒我们,随着微信群在家校沟通交流中的应用更加普遍深入,如何加以引导和规范,是每一个地方每一所学校都有必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用好管好微信群等家校网络交流平台,背后是一个如何营造好教育舆论环境的问题。因为微信群不仅仅是微信群,这背后连带着整个舆论场,规范管理好微信群,是营造良好教育舆论环境的基础工作。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③: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②:这是教知识 还是教套路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①:这是做教育 还是做生意
- 为何高考成绩总在“晚上”公布?其实为了考生好,非常贴心
- 在线教育喜忧参半
- 做教育,对母亲意味着什么?做母亲,对教育意味着什么?
- 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专家详解肥胖防控怎么做
- 高考灰生态
- 人民财评:“后高考经济”,热浪下更需冷思考
- “双减”风暴来袭,教育培训暑期档凉凉,对托育市场有何影响?
- “双减政策”严压 教培“凛冬”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