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暑假期间,各地迎来研学热潮,各种类型研学旅行琳琅满目。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校外非学科教育形式,研学市场持续升温,主题更为丰富、范围更加广阔,受到家长的认可和追捧。中办、国办去年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研学实践活动,为火热的市场再添一把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研学旅行为啥火,关键是满足了当今家长更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当前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路径方式演化和发展的折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研学旅行被称为“行走的课堂”,它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伴随研学旅行市场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情形。其中,“游而不学”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玩是玩了,学没学不好说。网络上曝光的名校访学变校内观光、文化体验成景点打卡等案例不在少数。与传统旅游项目不同,研学旅行的形式是“游”,本质仍为“学”。如果脱离“学”的底色,变成简单的“到此一游”,研学旅行就随之变味。
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学到知识,需要持续规范研学旅行。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加紧制定相关标准体系,包括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并依据标准进行严格监管。各经营主体在设计研学项目时,应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开展前期调研、试游,精心挑选线路,用心设置课程,紧紧围绕教育目的,而非一味追随旅游逻辑。行业、企业、院校要协同联动,培养一批高水平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打牢人才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受制于体制机制、经济成本、安全保障等因素,学校目前参与研学旅行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研学旅行本身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特别是在课程内容开发、研学地点选取等方面,学校与市场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在推动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融通和互补上,学校应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我国研学旅行市场仍处于成长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包括解决“游而不学”问题在内,如何规范实施过程,怎样评价开展成效,都是全新课题。毕竟这是一种在教育与旅游、学校与社会、课堂与实践、公益与市场等多重主体和要素叠加的教育形式。在研学旅行热的背后,我们需要多一些冷思考。只有让研学旅行更加规范、更为可持续,才能让这一新兴的教育形式真正发挥出独特的教育价值,让更多孩子在旅行中行有所思、游有所获、学有所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③: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②:这是教知识 还是教套路
-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①:这是做教育 还是做生意
- 为何高考成绩总在“晚上”公布?其实为了考生好,非常贴心
- 在线教育喜忧参半
- 做教育,对母亲意味着什么?做母亲,对教育意味着什么?
- 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专家详解肥胖防控怎么做
- 高考灰生态
- 人民财评:“后高考经济”,热浪下更需冷思考
- “双减”风暴来袭,教育培训暑期档凉凉,对托育市场有何影响?
- “双减政策”严压 教培“凛冬”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