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王侯将相传奇故事 作者:佚名
第二节 首次出征,一鸣惊人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是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700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第一次对每个人都很关键,卫青也不例外。
马邑之谋 无功而还
汉武帝即位后,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外,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基本上被打垮,已无内顾之忧,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反击匈奴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了。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雁门马邑县一个有财势的人聂壹向汉武帝上书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对汉不加防备,可诱之以利,设下埋伏袭击,这样一定可以取胜。”汉武帝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从前高帝被围于平城,当时尚且不能对付匈奴,现在如果轻举冒进,无异于把军队送给敌人,因此不如仍然执行和亲政策,维持现状。
大行(负责内附民族事务的外交官)王恢不赞成韩安国的意见。他认为,战国初期,代国虽小,匈奴还不敢轻易侵犯它;现在全国统一了,反而“边境数惊,士卒死伤”,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他提出采取诱敌深入进行伏击的具体作战方案。汉武帝经过考虑,决定采纳王恢的建议。
这一年的6月,汉廷先派聂壹去引诱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聂壹向匈奴单于说,他能斩马邑令丞,以县城投降,配合匈奴的进攻,马邑的财物可以尽归匈奴。军臣单于听了,信以为真,于是率军前来。
汉武帝则派骑兵和材官(步兵)30余万,由护国将军韩安国为总指挥,分两路设伏:以李广、公孙贺率领的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的山谷中,准备等匈奴兵入伏后予以歼灭;以王恢、李息率领的3万人马出代郡,插入匈奴后方,袭击匈奴辎重,断其退路。
军臣单于率精兵10万如期进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行至距马邑百余里处,见到畜群布满原野,却无人管理,于是产生了怀疑。接着又捉到一个汉朝巡边的尉史(汉朝在近塞设置的下级武官),这个尉史泄漏了汉军诱击匈奴的军事秘密,军臣单于大惊,慌忙掉头退去,汉军无功而还。这就是历史上有 名的“马邑之谋”。自此之后,汉和匈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起来,匈奴奴隶主贵族又经常侵扰汉朝的边境地区。
智勇双全 一马当先
汉武帝从马邑事件中看到,原有的一些将领老成持重有余,主动进攻不足,魄力不够,很难适应战争的需要。他认为“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提拔后起之秀。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毅然决定,拜卫青为车骑将军。
这年冬天,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1万骑兵。
这次进击匈奴,卫青是首次出征。但他在战斗中,勇猛非凡,领兵打出长城,深入匈奴境内,直至龙城(匈奴单于祭天和聚会首领的地方),斩敌700人,取得初战胜利。其余三路,公孙敖损失了7000人马,李广战败被匈奴俘获后于半路逃归,公孙贺则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关内侯。
汉朝对匈奴的反击,使得匈奴的进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128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攻破辽西,杀死了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匈奴骑兵乘胜西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很快便突入雁门。西汉整个北部边郡形势紧张,京师长安一片惊慌,各地告急的文书雪片般地飞奏朝廷。
在这危难之际,汉武帝又重新起用李广,派他到右北平(治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担任太守,这时匈奴骑兵有意避开飞将军李广,不向右北平进攻,而向西北各郡进犯。为此,卫青再次受命出征,迎战匈奴。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指令李息从代郡出兵,袭扰匈奴后路,同卫青一路遥相策应。
卫青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匈奴虽奔袭千里,斩将夺城,但是士卒疲惫,汉军则是养精蓄锐,士气高昂。因此,利在速战。他得到出战的命令以后,马上率领3万多精骑,挥师北上,风驰电掣般赶到前线。
卫青一马当先,冲杀在前。校尉士卒见主将亲冒矢石,也勇气倍增,无不人人争先,拼死杀敌,两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匈奴被汉军打得七零八落,丢下数千具尸体,狼狈逃窜。
至此卫青漂亮的完成了他的首次出征,得到汉武帝及其他大臣将领的认可。虽说卫青是凭借裙带关系而突然飞黄腾达的,但他决非碌碌无为之辈,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用实力赢得了他人的认可。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史上靠忽悠而挂六国相位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