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毛主席的称谓从1931年诞生至今仍是国民的爱称,他的丰功伟绩是无人所替代的,毛主席是不可以被中华民族所遗忘。毛泽东思想将会一代又一代源远流长在中华大地上,他的精神讲会永远定格在民族之心上(郝文武抒写)。
以下是转载:
前言
1981年,关于“怎样对待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争议颇多。为此中央专门开了一场会议,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性情耿直的开国大将黄克诚,当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
后来他的讲话被汇总成文字,交到胡乔木那里进行润色,谁知胡乔木将其中对毛主席的称谓,改为了毛泽东同志。
这一做法,遭到黄克诚的反对:
“修改毛主席称谓一事,我感情上无法接受!”
一、山林中的共和国,“毛主席”的新称谓
在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因为担任职务的变化,曾有过许多称谓,比如“毛委员”、“毛党代表”、“毛政委”等。
但大家对他最亲切、最普遍的称呼,还是“毛主席”。
毛主席之所以被这样称呼,还得从1931年说起。
这一年,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县的叶坪村,举办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会”)。
从天南地北各苏区赶来的会议代表,总共有600名多。
因国民党的围剿和江西中央苏区草创的缘故,这次大会的条件十分简陋,但中央苏区对“一苏大会”的举办,十分重视。
为了筹备这次阅兵,中央苏区在叶坪村开辟了一片树林,修建一处能容纳上万人的阅兵台。
同时,还找来泥瓦匠将当地谢家祠堂装饰一番,设为会场。
在设置会场时,有人担心,会不会中途遭人破坏。毛主席乐观笑道:
“那我们故技重施,和他们玩玩,在别的地方搞个假会场,骗一骗蒋光头。”
于是,在江西和福建交界处的长汀县,中央苏区又同样设了个假会场,来转移国民党的注意。
在大会召开前,关于谁来主持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工作,曾在党内引起一番讨论。
有一部分人提议,由当时党内最高领导人向忠发担任,向忠发是1928年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
在他们看来,共产党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由党内最高领导人担任合情合理。
但也有人认为,向忠发长期呆在上海,没有参与中央苏区的建设,并不合适。
经历激烈讨论后,大家一致同意由创建并领导中央苏区的毛泽东,担任中央苏区人民委员会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当阅兵典礼结束之后,突然有几架国民党的飞机出现,扔下几枚炸弹后,又朝着福建长汀的方向飞去。
毛主席看着有些紧张的众人,神态自若的笑道:
“国民党知道我们今天成立苏维埃,特派飞机给我们助兴来了。”
大家看主席这样,原本紧绷的气氛顿时舒缓开来。
大会开始后,任弼时走上主席台,高声喊道:
“现在,我们请毛主席上台讲话!”
部分代表对这个新称呼还有些疑惑,不知道叫的是谁。
直到毛主席走上台前,大家的目光聚焦,才明白原来说的是“毛委员”。
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中,所有人异口同声地喊着“毛主席”。
“毛主席”这一称谓,从此被人们熟知,他领导的革命队伍,将为中华民族开创新的篇章。
1959年4月,刘少奇被选举为国家主席,毛主席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一职,但仍然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因此,大家仍称他为“毛主席”。
哪怕经历岁月变迁,“毛主席”依旧永垂不朽,这是人民对他的怀念。
对于许多人来说,“毛主席”有着深刻意义和内涵。
黄克诚就是在毛主席的影响下,踏上革命之路,也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性情耿直的他,才能没有被埋没。
“毛主席”这三个字,对他来说,代表的太多。
二、毛主席思想明灯,逆境中坚守信仰
1902年,黄克诚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从小在贫寒的环境中长大,经历过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黄克诚心中自有一股韧劲。
1922年夏天,黄克诚考上湖南省立衡阳第三师范学校。
在这风起云涌时代里,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盗匪横行、天灾人祸……
一桩桩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即使有辛亥革命涌起的巨浪,也没有改变这4万万同胞的悲惨处境。
从新文化运动的呐喊,到五四风雷激荡,救国救世的思潮涌动,学校成为培育民主革命思想的温巢。
在学校学习的黄克诚,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有热血救国之心,但五花八门的思想流派,实在让人眼花缭乱。
该走哪一条路,让青年黄克诚陷入迷茫。
也是在这一年,毛主席来到衡阳宣传革命思想。
在衡阳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的黄克诚,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
当时,毛主席受邀到湖南三师讲课。
在湖南主持农民运动的他,对中国的国情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将中国农民运动结合马克思主义,生动通俗地讲述了共产党的救国理论。
农民出身的黄克诚,被毛主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吸引。
对他提出的农民运动,以及“工农联盟”、“人民当家作主”的观点深表赞同。
黄克诚因此不再迷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萌芽,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毛主席的这一次讲课,可谓是与黄克诚有着师生之情。
在这之后,黄克诚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获取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进步书籍,他逐渐对国家、民族、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概念。
随着认知的深入,他越发坚信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未来的出路。
1925年,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追寻着毛主席的脚步,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后来他形容过当时的心情:
“兴奋的心情使我好像换了一个人。此时,我精神上有了真正的寄托。”
1926年,他投身到国民革命军,参与北伐战争。
谁想如火如荼的大革命事业,在1927年夏天戛然而止。
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掀起反革命政变,大量共产党人惨遭屠戮,全国上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
当时的报纸上,天天登载反动派杀害共产党员的消息,以及共产党员脱党的启事。
为了安全,黄克诚先后辗转汉阳、武昌、汉口、长沙、衡阳等地。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与黄克诚一起共事的同志,死的死、逃的逃,他也因此与党组织断了联系。
在那样的局势下,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难如登天。
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老家永兴,意外的是,他在那里联系到湘南特委派来永兴担任特支书记的向大复。
与组织重新取得联系,能继续投身革命事业,黄克诚显得非常高兴。
1928年底,他们在永兴组织农民武装起义,可不到半年就失败了。
黄克诚因在其中担任重要职位,被国民党悬赏捕杀,他不得不重新踏上逃亡之路。
这段逃亡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窘迫和惨淡的经历。
当时他跑到上海,但上海经济萧条,失业者众多,他找不到工作,身上又没钱,只能厚着脸皮找以前的同乡和好友接济。
但世态炎凉之下,他遭到了不少冷脸,以至于经常在大街上瞎逛,希望能遇见熟悉的同志。
偶然一次,黄克诚听说有以前北伐军的同事住在上海法租界,就想着去找他寻求帮助。
老同事见了黄克诚,直言不讳的告诉他:
“只要你改变信仰,我就可以给你谋个差事,这不比你每天东躲西藏来的好?理想信仰虽好,毕竟不能当饭吃。”
但黄克诚当即回绝:
“不必了,我的信仰绝不会改变。”
只要放弃信仰,就能升官发财,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
但黄克诚在窘迫的逃亡路上,毫不犹豫地拒绝,他始终坚守信仰,保持对党的忠诚。
当然,黄克诚的朋友中也有重情重义的。
在他走投无路时,北伐好友,当时在国军当旅长的凌兆尧,给他寄来20块银元,帮他渡过最困难的关头。
1929年,在曾希圣的帮助下,黄克诚终于和党组织联系上,次年,回到红军队伍中。
回到组织后,黄克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因多次跟组织“唱反调”,而丢掉乌纱帽,严重时还危及到生命。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