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创新精神?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样的精神和品质?近日,“道中华”就此话题专访了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教授曾明。
▲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的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由嫦娥五号带回的科研成果正在助力人类科学进步。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通变”思想
和“日新”意识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中写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1987年,已经92岁的冯先生撰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旧邦新命”是中华文明“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原因,也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的奥秘。
回望历史长河,在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思想演变历程中,中国哲学的讨论范围不断拓宽、创造性见解持续迸发;耒耜、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曲辕犁等耕具的更替,见证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完善,让更多有才之士脱颖而出……
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思想、技术、制度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也正是因为不断创新,中华文明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是那种割断历史与传统的无根基创新,而是强调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创造。在旧与新之间,中华文明展现出明显的辩证性格,即“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新”是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儒家经典《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中的“鼎”“革”二卦,“损”“益”二卦,都充满对历史文化连续性与创新性的智慧。可以说,寻找连续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儒家思想家时时思考的问题。
孔子也对古经中所蕴含的“时”的智慧做过富有洞察力的阐释。《周易》记载孔子解答弟子对于爻辞的疑问,其中几次提及“时”。如“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见龙在田,时舍(舒)也”;“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周易·系辞上》记载:“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周易·系辞下》也记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古老论述,强调“穷变通久”的历史演变规律,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品格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看出,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追求“日新”“通变”“及时”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点。
从国家治理到自然科学:创新无处不在
从国家治理来看。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在地方采用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创新,奠定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石。后来,隋唐开创实行科举制、元代确立行省制度、明代制定《大明律》完善司法制度、清代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政策等,都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不同程度体现了中华文明“变则通”的创新思想。
从思想文化来看。中华民族不仅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从自然科学来看,中华文明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文学等方面都有伟大成就。比如: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等。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携手欧美作家 拓宽交流平台——“2022维也纳文学对话”国际研讨会召开
下一篇:【网络中国节•七夕】古诗里的七夕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