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最早的“孔子拜见老子图”是怎样发现的

▲吴绪刚、吴振东父子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一处石碑文物前交流。受访者供图

  《尚书·禹贡》载“大野即潴,东原厎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东平县,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交汇,大汶口文化、名人文化、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还有《水浒传》故事主要发生地东平湖,被誉为“三山三水四分田”的鱼米之乡、美食之乡。

  最早呈现“孔子见老子”的汉墓壁画、汉隶书法精品《张迁碑》、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佛山石窟造像……千百年来灿烂的文明,给东平留下了丰硕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东平,吴澄航、吴绪刚、吴振东三代文保人薪火相传,以笃志敬业的热忱,匠心传承的担当,矢志不渝地守护着宝贵的文化遗产。

脱下棉大衣护住张迁碑

  东平县沙河站镇前河涯村吴氏一族,是当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书香世家。吴澄航出生于1918年,自幼酷爱书法,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

  1958年,吴澄航担任东平县文化馆馆长。当时,文物工作归属于文化馆负责,他先后参加了泰安地区文物普查、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等大量基础性工作。同时,对馆藏古代珍贵书画深入研究考证,临摹《曹全碑》《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张迁碑》等碑帖。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对书法研究颇深的吴澄航,一生“学张迁,写张迁”,对张迁碑更是充满真挚的感情。20世纪60年代,为保护好这件文物,吴澄航组织几个老文化工作者,借着夜色的掩护,将张迁碑从文庙转运至县委礼堂,并连夜搭建了一个草棚隐藏起来,秘不示人。

  1965年的一天晚上,东平县相关负责人悄悄来到吴澄航家,严肃地说:“澄航同志,我已经征求了上级意见,打算将《张迁碑》转运至泰安岱庙内保管。”闻此消息,吴澄航很是难过,他太爱《张迁碑》了,这是出土于东平的国宝,是东平自东汉代以来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证。

  数天后,县委正式下达通知,决定将《张迁碑》转移至泰安岱庙保护。转运那天,在即将起吊的那一刻,阴冷凛冽的寒风中,吴澄航脱下棉大衣,铺在车厢内,并从家里拿来棉被,仔细地塞在石碑四周,生怕在运输中造成一点磕碰损坏。注视着搭载张迁碑的车子渐行渐远,吴澄航像送别远行的亲人一样,恋恋不舍。

  多年后,当吴澄航对儿子吴绪刚聊起这段往事,遗憾中带着几许欣慰。遗憾的是,《张迁碑》从此离开了东平;欣慰的是,《张迁碑》有幸在动荡的年代中得以完整保存,为国人留下了一件文化瑰宝。

  1978年6月,在父亲吴澄航的言传身教下,吴绪刚踏进了文物保护的大门。

  “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工作后,吴绪刚骑着父亲留下的自行车,揣着“本、杯、笔”,跑了两年多,行程两万多华里,踏遍了东平的沟沟坎坎,将原来47处文物点发掘到300多处,一大批墓葬、遗址、石窟、庙宇等在普查中得到保护。

  在文物普查中,吴绪刚如饥似渴地学习文物知识,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延续至退休。翻看这些日记,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字迹,记录着东平县从1978年至2011年间文物普查、征集、修复、管理等内容,如同一部鲜活的“东平县文物保护史”。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今日立春丨这些年这些特别的立春,你留意到了吗?

    下一篇:浙江淳安:山乡村落非遗花灯“迎元宵”【组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