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在黄河上游史前人类遗址柳湾遗址所在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多位专家表示,黄河流域数千年前神秘的彩陶符号,或为中国汉字的源头、雏形。
青海省博物馆原文博研究馆员柳春诚28日在此间举行的“书说乐都——中国书法之乡论坛”上介绍,学术界一般认为,在殷商甲骨文之前,最接近图画文字的应为陶文。“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符号,明显具有象形和会意的性质。”
柳春诚说,20世纪70年代开始,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在该省柳湾遗址,发掘出土各类文物总量上万件(套),其中,彩绘陶器占陶器的40.9%,此地是黄河上游延续时间最长、文化类型最丰富、遗址状态最完整、出土陶器最多的一处远古文化遗存。
柳春诚介绍,在柳湾226座墓葬的679件陶器的下腹部或底部,发现上百种不同形状的彩绘符号,很像如今的汉字,比较常见的有“+”“×”“工”“中”“北”“巾”等笔画,这些符号无疑具有深刻的原始思维和实用功能。
柳春诚介绍,青海多地马家窑文化马厂期的陶器上发现300多种彩绘符号,尤其是“十”“卍”纹样,在不同地区同一文化时期的遗存中均有发现,由此印证,黄河上游地区各原始部族之间,在生活文化方面存在紧密联系与交融,部族间所创造的古老图形,为研究中国文字起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图像线索。
对此,学术界主流解读其是陶工的标记,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代氏族的图腾标识,或是原始结绳记事的升华。柳春诚表示,但其已经具备了文字的要素,这与甲骨文中的个别字形极为相似,又比甲骨文年代早了约千年之久。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谷晓恒说,中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汉字吸纳多种因素、经过漫长时期逐步形成,陶文可以认为是中国汉字的起源之一。
柳春诚说,甲骨文极有可能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符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更新与演变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所以彩陶上的神秘符号或许是中国汉字的源头或雏形。(来源:中新网 记者 张添福)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