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前些时日,某博物馆举办的书画展中,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作品中见有数个“乱”字,在网上引发争议:“简体字是近现代才有的,清代书法作品中出现简体,肯定是赝品。”其实,关于汉字繁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此次更是上升到了文物真伪判定的层面。那么,汉字繁简,到底能否成为判定文物真伪的定性标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 繁简并存是汉字起源现象,更是汉字生命现象

  汉字究竟起源于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但原始的图画与记号无疑为汉字的萌芽与诞生提供了胚胎和模型。尽管早期原始图画与记号的具体意义尚不明确,但线条多寡不一的相近形象,就已预示着未来脱胎于之的汉字必将有繁有简。所以说,繁简并存,在汉字起源之初就已如此。

  汉字诞生后一直绵延不息而传承使用至今,把数千年的历史生命浸入中华文明的血肉骨髓。在汉字强大而传奇般的生命历程中,有两种相反的现象共同推动着它向前演变与发展,这就是繁化与简化。文字学家梁东汉说:“从图画文字发展到现阶段简化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简化、不断繁化的错综复杂的过程。”简化与繁化,看似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剖开汉字发展的任何一个共时层面,繁简并存已然是一种普遍现象。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汉字,同字正反不定,有繁有简,异形严重。如“渔”字,或从四鱼,或从二鱼,或从一鱼;再如“车”字,或因“画成其物”的“车”形各有差异,又或因创制“车”字的“仓颉”并非一人,也或因据以“观象”的视角多有不同,呈现至今的繁简形体竟有数十个之多。

  时至战国,“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更为“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提供了大放异彩的时空舞台。秦代一统,书同文字,小篆虽以规范统一的字体在法理上取得了正统地位,但“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300多年之后,我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创制完成,它“叙正篆,合以古、籀”,将古今文字汇于一书,全面展示出雅俗共现、繁简并存的用字局面;特别是其中的古文与籀文,尽管都以“重文”身份列于正篆之后,但古文简,籀文繁,即是繁简并存最为直观的体现。

  当前,我国通用规范汉字以简化字为主,但在诸如文物古迹、书法篆刻、题词招牌等特殊领域和场合,仍然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我们相信,繁体字一直是泱泱文明古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可能也绝不会消失。繁体字和简体字必将休戚与共,世代相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新人种“龙人”是中国人祖先吗?

    下一篇:简化字亦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