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海报上,带着虚拟眼镜的人物头像格外醒目,清晰勾勒出博物馆数字化趋势的未来图景。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持续蔓延的当下,数字化对于博物馆发展来说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近日,敦煌研究院、法国吉美博物馆和腾讯公司联合开展线上跨国研讨会,围绕“文物数字化的未来”“文物数字化共享、传播与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全球文博机构共同分享数字化发展的实践成果与经验。
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通过新媒体让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看到,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谈起文博机构如何推进数字化时如是说。
敦煌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作为“守门人”,赵声良最为记挂的是文物不可逆的衰退,“不是大片脱落,是颗粒化的渐渐损坏。一年、两年看不出;十年、二十年,颜色明显变淡。”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时任院长樊锦诗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存、利用石窟文物。赵声良回忆,最早是用胶片相机记录壁画,因胶卷保存也会褪色,为保证图像清晰,每张照片只能记录很小的画幅,一张壁画需要成千上万张照片拼接。30多年过去,伴随技术进步,如今采集的图像已达十亿、百亿级像素,完成数字化采集的洞窟累计也有200多个。
掌握数字化资料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利用。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将数字化资料制作成影片供游客们欣赏,给予他们完整、沉浸式的体验。
“这一举措的好处出乎想象。”赵声良说。敦煌石窟前些年的游客接待压力始终不小,游客往往集中在中午时段涌入,不但造成拥挤,激增的热量和二氧化碳也可能对石窟壁画带来伤害。藉由数字展示中心的数字化展映,莫高窟大大推动了游客预约、有序参观。
此后,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探索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例如对外展览方面,过往面临实物重、运输贵、保护难的问题,就连不少临摹品都是不便移动的珍贵文物,一年组织2至3次外地展览已属不易。后来,无论是3D打印出洞窟框架、1:1还原莫高窟真实场景,还是利用数字化投影,动态展示壁画效果,“活”起来的敦煌都受到参观者们的交口称赞,组织外地展览的次数也增加至每年十余次。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