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该听谁的?以哪一个为准?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牵动人心。关于这座城市名的读音,也引发热议。
名字,是一种文化。六安历史悠久,自战国时便存在“lù”的古音,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无论古音还是民俗传承的方言,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
安徽省政府十几年前也曾表示,地名读法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六安应该保留“lùān”旧读音。一个地方地名读音,不应轻易更改,正如不能轻易更改一个人的姓名一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认为,除非严重影响交际,去除“六(lù)安”这种沿袭古音的读法不太妥当。
事实上,“六安”读音争议由来已久。的确,翻开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lù”的读音已不见踪影。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普通话语音变化趋势,是尊重语言事实的体现。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汉语词典是对语言的规范,更应呈现文化的积淀。在浸透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上,许多地名历史积淀深厚,这种特殊性决定其古音的更改尤须慎重。毕竟当地居民依历史文脉故老相传读出来的才是活的地名、活的语言。
从铅山中的“铅(yán)”、蚌埠中的“蚌(bèng)”,到乐亭中的“乐(lào)”、蔚县中的“蔚(yù)”,再到台州中“台(tāi)”、丽水中的“丽(lí)”,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
面对当前地名读音的争议,民政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典编纂机构等有关方面应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和研究,回应关切,让每个地名都承载起历史和现实的内涵,读得明明白白。
一个地方或一段历史少了一个读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文化基因的承袭。知识是冰冷的,但人文是有温度的。只有文化之脉长存、生活之树才能常青。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