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中新社北京2月26日电   火遍全网的“唐宫小姐姐”又来了!

  25日晚上演的《元宵奇妙夜》,这群“唐宫小姐姐”巧妙地承担了串场的角色:在河南博物院就地“复活”观赏文物,“转场”到隋唐洛阳城的应天门瞰盛唐风采,“穿越”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醉心上元灯会……网友们感慨,“仿佛闯入了一场盛唐繁华旧梦”。

  在传统文化不断复兴,越发受到年轻人青睐的当下,一方面可以看到类似“唐宫小姐姐”这样的文物形象不断出圈,此前还有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的跨年晚会;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传统民俗和手艺在日渐复苏,成为当下生活的风景。

  科技赋能助力传统文化“火”出圈

   

  《唐宫夜宴》中让人一眼千年的“唐宫小姐姐”,运用了5G、AR(增强现实)等最新技术,在二次创作、数字合成、融媒体传播等手段的创新下,以虚拟场景与真人演绎的有机交融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让文物鲜活可感。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国宝也和唐俑一起“活”起来,“火”起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连日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更成熟的案例是“云游敦煌”小程序。春节前夕,“云游敦煌”推出了“点亮莫高窟”功能——敦煌文献中描述的莫高窟岁时燃灯“一川星悬”的盛大恢弘场面,首次在线上得以重现。此前,这个小程序还推出过五集敦煌动画剧,“云彩丝巾”等互动项目。该小程序上线一年间,以不断刷新的科技感,成为数字文博标杆样本,迄今访问量近3000万人次。

  全新版本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正式上线,全部186万余件/套院藏文物目录实现了实时检索;“故宫名画记”绘画鉴赏栏目推荐的第一幅画即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五牛图》。在线将图片一点点放大,牛腿上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甚至纸张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满足了观众无缘得见真品的遗憾。

  而令人惊艳的B站跨年晚会,更是将“国潮”、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融为一炉。在这里,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与中国“人气最高”的虚拟歌手洛天依携手,国乐演奏家吴彤和百人乐团合作的《万物笙》被网友疯狂刷屏……过去几年,包含民乐、舞蹈、华服等内容的国风兴趣圈层覆盖人群在B站的增长达到了20倍。数据显示,2019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达8347万人,其中83%年纪在24岁以下。

  创新勾连当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剪纸、年画、舞狮、糖人、面塑……这些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一直陪伴着中国人从历史中走来,以其深厚的底蕴、长久的生命力滋润充实着中华文化。

  近年来,这些非遗民俗和手艺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年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勾连着过去与当下、传统和未来。如快手超级播在元宵节当天举办的“江湖奇人闹元宵”,就会在云端呈现非遗奇人的各个绝招。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春节期间还联合各大新媒体平台策划了一波“视频直播家乡年”,大量短视频、直播让不回家过年的民众包括海外华侨华人等在网上感受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

  即使是博物馆里的文创,也因为贴近生活才更受欢迎。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曾表示,开发文创产品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把更多故宫文化带回家,让博物馆文化进入到当下生活中。无论是萌萌的故宫喵,还是趣味的皇宫物件,都广受欢迎。

  创新正是带来“火”和“活”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传承基础上,在灿烂历史文化土壤中,创新如同催化剂,让中国传统文化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

  “过了十五才算过了年”。在春节的最后节点,在元宵节这个千余年历史的传统节日里,回望厚重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看看我们从哪里来,看看这片土地上曾经和正在发生什么?中国人走进2021年、农历辛丑年。 (来源:中新网 记者 应妮)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反剽窃基金成立!郭敬明要为当年的错误“买单”了

    下一篇:《唐宫夜宴》姊妹篇上演中原历史文化“穿越”大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