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历代名女故事 作者:佚名
杜月笙给了她名份
张伯驹曾为孟小冬赋诗:“梨园应是女中贤,余派声腔亦可传,地狱天堂都一梦,烟霞窟里送芳年。”看来,张伯驹对于孟小冬嫁给了杜月笙,是很惋惜的。
孟小冬到了颧骨嶙峋的中年,光从面相上也看得出迈过了无数的沟沟坎坎。余慧清说:“孟小冬同梅兰芳离婚后,曾对我们姐妹说,她以后再也不嫁人,又说不嫁则已,要嫁就嫁一位跺脚乱颤(即有权有势)的人”。杜月笙从水果摊学徒起家,成为海上闻人,用一句上海话说,真是“蛐蟮修成了龙”。孟小冬与杜月笙相交之日,杜自然已经是“跺脚乱颤”的人了。
适时孟小冬在上海登台,黄金荣对杜月笙说:“这个女伶孟小冬,我看她品貌既美,举止潇洒,行动大方,而且戏艺又佳,是个难得的佳妹,不如将她设法讨了进来,将来你开个戏院,她既给你为妻,又可给你唱戏挣钱,同管事务,这种一举三得的美事,你要及早下手。” 杜月笙听了这番教唆,就请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出面,对孟小冬百般劝解。由梅兰芳身边辗转失意而去的小冬本就有些心灰意冷,一方面感于杜月笙数年来对自己的情深意重,再加上杜月笙的第四位太太、孟小冬的金兰姐妹姚玉兰一再撮合,于是心想若能度得此生,也就是了。
杜月笙,他当然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却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更何况对小冬,他除了慕色之外更有对其才华的欣赏。在后来的生活中,她逐渐地了解到了杜月笙作为黑道老大的另一面:他不是一个粗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孟小冬惟一的知音。一个旧时代唱戏的女子,还能奢求什么呢?
可惜,彼时的杜月笙已是年逾花甲一病翁,自入杜门后,孟小冬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在大家庭,两房太太合住一个屋顶下,姚玉兰和孟小冬即使情同姐妹,牙齿也有咬着舌头的时候。杜公馆又因为男主人病重,终日不闻一阵笑声,这凄凉黯淡的日子,对于孟小冬这样卓尔不群的女子,实在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愧于孟小冬给予的太多,而自己能为她尽心尽力的地方太少,在日常的生活中,杜月笙对孟小冬总是礼敬爱慕,忍耐着自已的痛苦,跟她轻声细气地说话,平时称呼也跟着自己的儿女一样,亲亲热热地喊她“妈咪”:“‘妈咪’ 想买什么,要吃什么?”只要孟小冬略一透露,他便忙不迭地命人快办。当年,有人在香港目睹杜孟二人的生活,说两人“嗲是嗲得来”,这句上海话要是翻译成普通话,恐怕“浓情蜜意”亦未能状其一二。
自从抗战军兴,杜月笙即离开了老巢上海,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过了短暂的一段歌舞升平的日子,立刻就飘来内战烽烟。而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关系,也就裹夹在时代的洪流中,仓皇失措,一切都没有章法了。直到一九四九年随杜家一起离开大陆到香港,孟小冬还没有名分。到了一九五零年杜月笙想移居欧洲,要为身边人置办护照时,孟小冬才轻声说了一句:“我跟了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杜月笙一愣,这才有了六十三岁的新郎和四十二岁的新娘。至此,孟小冬故事里的一个关键词:名分,才终于有了着落。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场一九四七年杜月笙花甲大庆的堂会,据说是盛况空前。以后,因为堂会戏实在精彩,又将这五天的戏重演了一遍。正式演出当天,中国大戏院门前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那真是一票难求,以至当晚马连良要看戏,只得在过道加了椅子。各界人士赠送的花篮排了有一里路长,全部花篮折款竟达十二亿(旧币)之多。而当年有幸在现场观看和通过收音机聆听的人,除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评价,简直无话可说,孟小冬的两场《搜孤救孤》也被誉为“广陵绝响”。
事后,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原载2006年12月《书城》)
张伯驹曾为孟小冬赋诗:“梨园应是女中贤,余派声腔亦可传,地狱天堂都一梦,烟霞窟里送芳年。”看来,张伯驹对于孟小冬嫁给了杜月笙,是很惋惜的。
孟小冬到了颧骨嶙峋的中年,光从面相上也看得出迈过了无数的沟沟坎坎。余慧清说:“孟小冬同梅兰芳离婚后,曾对我们姐妹说,她以后再也不嫁人,又说不嫁则已,要嫁就嫁一位跺脚乱颤(即有权有势)的人”。杜月笙从水果摊学徒起家,成为海上闻人,用一句上海话说,真是“蛐蟮修成了龙”。孟小冬与杜月笙相交之日,杜自然已经是“跺脚乱颤”的人了。
适时孟小冬在上海登台,黄金荣对杜月笙说:“这个女伶孟小冬,我看她品貌既美,举止潇洒,行动大方,而且戏艺又佳,是个难得的佳妹,不如将她设法讨了进来,将来你开个戏院,她既给你为妻,又可给你唱戏挣钱,同管事务,这种一举三得的美事,你要及早下手。” 杜月笙听了这番教唆,就请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出面,对孟小冬百般劝解。由梅兰芳身边辗转失意而去的小冬本就有些心灰意冷,一方面感于杜月笙数年来对自己的情深意重,再加上杜月笙的第四位太太、孟小冬的金兰姐妹姚玉兰一再撮合,于是心想若能度得此生,也就是了。
杜月笙,他当然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却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更何况对小冬,他除了慕色之外更有对其才华的欣赏。在后来的生活中,她逐渐地了解到了杜月笙作为黑道老大的另一面:他不是一个粗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孟小冬惟一的知音。一个旧时代唱戏的女子,还能奢求什么呢?
可惜,彼时的杜月笙已是年逾花甲一病翁,自入杜门后,孟小冬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在大家庭,两房太太合住一个屋顶下,姚玉兰和孟小冬即使情同姐妹,牙齿也有咬着舌头的时候。杜公馆又因为男主人病重,终日不闻一阵笑声,这凄凉黯淡的日子,对于孟小冬这样卓尔不群的女子,实在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愧于孟小冬给予的太多,而自己能为她尽心尽力的地方太少,在日常的生活中,杜月笙对孟小冬总是礼敬爱慕,忍耐着自已的痛苦,跟她轻声细气地说话,平时称呼也跟着自己的儿女一样,亲亲热热地喊她“妈咪”:“‘妈咪’ 想买什么,要吃什么?”只要孟小冬略一透露,他便忙不迭地命人快办。当年,有人在香港目睹杜孟二人的生活,说两人“嗲是嗲得来”,这句上海话要是翻译成普通话,恐怕“浓情蜜意”亦未能状其一二。
自从抗战军兴,杜月笙即离开了老巢上海,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过了短暂的一段歌舞升平的日子,立刻就飘来内战烽烟。而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关系,也就裹夹在时代的洪流中,仓皇失措,一切都没有章法了。直到一九四九年随杜家一起离开大陆到香港,孟小冬还没有名分。到了一九五零年杜月笙想移居欧洲,要为身边人置办护照时,孟小冬才轻声说了一句:“我跟了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杜月笙一愣,这才有了六十三岁的新郎和四十二岁的新娘。至此,孟小冬故事里的一个关键词:名分,才终于有了着落。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场一九四七年杜月笙花甲大庆的堂会,据说是盛况空前。以后,因为堂会戏实在精彩,又将这五天的戏重演了一遍。正式演出当天,中国大戏院门前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那真是一票难求,以至当晚马连良要看戏,只得在过道加了椅子。各界人士赠送的花篮排了有一里路长,全部花篮折款竟达十二亿(旧币)之多。而当年有幸在现场观看和通过收音机聆听的人,除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评价,简直无话可说,孟小冬的两场《搜孤救孤》也被誉为“广陵绝响”。
事后,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原载2006年12月《书城》)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中国四大美女之外的悲剧美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