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位于临夏州东南门户的广河县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唐蕃古道必经之地,曾有辉煌灿烂的过去。历史上,宋云、惠生等西域取经,隋炀帝西游、唐刘元鼎会盟吐蕃都是沿着丝绸之路南道经广河西去的。

临夏广河:古丝绸之路驿站

  丝绸作为一种装饰品,不仅被中国人所喜爱,也为中西亚和欧洲人所青睐。自丝绸生产以来,西方商人想方设法把中国的丝绸运往中亚、欧洲和非洲。罗马的富翁、贵族以穿着中国丝绸来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北非的埃及成为中国丝绸的集散地之一。丝绸运到西方后,由于利润非常丰厚,吸引了大批商人结成庞大的商队,穿过沙漠,将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宝石、药材等也被运到中国。以丝绸交易为主的商道逐渐发展成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发展关系的桥梁,同时也影响和推动了古代亚洲、非洲和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这条著名的商贸通道被19世纪8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之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既有陆上“丝绸之路”,也有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广河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这条路从长安或洛阳起行,经过河西走廊、西域,至西亚、非洲和欧洲。由于沿途所经,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古国林立,战争、掠夺连续不断,因此“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笔直的大道,而是一条由若干道路东西相连、南北交错构成的交通网络。其主要路径有北路、中路、南路三条。

  北路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泾河流域的泾川、平凉过六盘山,沿祖厉河而下,在靖远附近渡黄河,再经景泰、大靖至武威,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西行。

  中路是从长安出发,经平凉过六盘山,再从华家岭、定西、榆中至兰州,入河西大道,出玉门关向西。

  经过广河县的是“丝绸之路”南路。这条道路从长安开始,经天水、秦安、陇西到临洮(古狄道)渡洮河,至康乐县虎关、流川到广河县城,渡过广通河(古大夏水)至阿里麻土(古大夏城),登上分水梁,经和政县陈家集,出牛津河口,渡过大夏河(古漓水)至临夏市(古枹罕城),再经北塬至炳灵寺峡渡黄河,经永靖至青海民和马营,继续北行经古鄯北古城至上川口东,过湟水,进入浩门川(今大通河谷),北行至永登古城(古令居),自此至门源,经俄堡走扁都口(古焉支山大斗拔谷)至张掖,经酒泉到敦煌,从此出阳关至西域各地,然后西逾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月氏(阿姆河中游)、安息,到达北非、欧洲。

  与“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道相平行的,还有一条通西域的道路,即汉时的“羌中道”、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路”。这条经由临洮、康乐、广河、临夏,进入青海通向西域的道路,曾经相当繁荣,对沟通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每当河西交通被阻绝的时候,它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

临夏广河:古丝绸之路驿站

  北魏孝文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宋云、惠生等奉命到西域取经,由洛阳西行进入青海的路程,走的就是秦汉以来的陇西古道,是由临洮经广河、临夏入青海的。

  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率大军由长安出发,越陇山到陇西,再由临洮经广河抵河州。又从临津(积石山黄河渡口)渡河进入青海,再越扁都口进入河西,在张掖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会见各国使节的朝会。隋炀帝西征的路线,又一次显示了广河在古代陇湟交通史上的重要位置。

  强大的唐王朝在进入中期以后,开始慢慢衰落。这时的河西交通被吐蕃阻断,经由河州(其中过广河)、青海或入西域,或入西藏的这条古老丝路,又一次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往来的商客多走此路。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应吐蕃要求,唐派大理卿刘元鼎入藏,与吐蕃君臣会盟于拉萨。刘元鼎由西藏返回长安时,经过吐蕃东部重镇大夏川(即唐大夏县境内)。

  北宋时期,“丝绸之路”虽以海上丝路为主,但陆上丝路也仍然畅通,以宋都洛阳为中心。这时的陆上丝路共有夏州道、灵州道、泾原道、青唐道等四条主要通道。其中的青唐道约相当于汉唐以来的陇西古道,它大致渡过洮河以后,过康乐寨、当川堡至定羌城(今广河县城),经西越南阳坡入牛清谷到河州,再由河州经北塬至安乡城(旧永靖县城),由炳灵寺渡河,然后循湟水到青海的青唐城(西宁市),再往西至西域。由于北宋政权势微力弱,后来河西走廊被西夏政权所隔绝。于是青唐城就成了西来的贡使、商人到宋朝的中转站。而当时无论是由西来东,还是由东往西,定羌(广河)都是必经之地。这条经过广河的“丝绸之路”在北宋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北宋与外界联系、交流的纽带。由于这条路的重要性,直到清初还在沿线设置卡伦哨所、台站,用于控制往来青海和新疆的交通。

临夏广河:古丝绸之路驿站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2023非遗品牌大会”擦亮非遗“金字招牌”

下一篇:光阴故事里的天水古树(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