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沿途接待。林则徐虽然被罢官免职,“谪戍伊犁”,但是他恪尽职守的人格、勤政为民的官声、忠诚爱国的口碑早已在官场传扬,很多官员非常敬佩他,每到一地,拜访者络绎不绝,少有人认为他“充军”“发配”。沿途仍然给予接待,且规格不低。林则徐的同窗、同年、好友中也不乏官员,他们给沿途各地打招呼关照林公也在情理之中。“镇、道以下皆送于城(肃州城)外关帝庙”“梁牧遣丁具膳”“玉门令遣丁来迎”就反映了这个情况。
出嘉峪关感赋
过嘉峪关时已至深秋,57岁的林则徐触景生情,写下了4首《出嘉峪关感赋》。这些诗词讴歌了以嘉峪关为代表的西北关山的壮丽风光,并由景及人,借古抒怀,通过对汉武帝、张骞、霍去病、李广利、班超等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企盼早日赦还、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不计个人荣辱、处处以国事为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一: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其二:
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其三: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其四: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头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纵观全诗,四部分衔接自然,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以情寓景,以景传情,抒发爱国情怀,从而达到了情景交汇、景美意切的完美境界。林则徐深厚的历史功底和诗文素养可见一斑。
林则徐为何感慨“东南谁比此关雄”
林则徐在《出嘉峪关感赋》第二首诗的末句感慨“东南谁比此关雄”,为何有此结论,综合四首诗和林则徐的认知,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嘉峪关历史悠久。汉武帝时期,张骞被匈奴长期羁押在黑河、讨赖河流域,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嘉峪关、酒泉、张掖一带山河阻隔、地势险要的地理价值和亦耕亦牧、易守难攻的军事价值。公元前121年春季,依照张骞策划,霍去病率一万骑士鏖战于嘉峪关以东的草原湿地,荡除匈奴。秋季,汉朝建立“武威酒泉郡”(以军武之威建立的酒泉郡),随即设塞,开通驿道(后称丝绸之路),嘉峪关是最早的酒泉塞。刘细君、冯嫽、陈汤、段会宗、辛武贤、王骏、班超等都是出酒泉塞(嘉峪关)经略西域,完成使命。东西文化长期交汇于此,使嘉峪关成为文明分水岭,以西,逐步过渡为多国度、多民族、多宗教;往东,逐步变为汉族、儒家文化、中原王朝。
——嘉峪关地域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多部族与势力争夺的区域和地带。嘉峪关地域自汉元狩二年(前121)归中国版图,后又历经凉、甘州回鹘、吐谷浑、西夏、蒙古等政权,乌孙、月氏、匈奴、鲜卑、氐人、突厥、回鹘、党项、羌、蒙古等部族游牧。长期处于不同势力的争夺中。15、16世纪,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明军与占据关西七卫的察合台后王势力长期以嘉峪关为界对峙,嘉峪关据一关而撼西域。“中外巨防”就是明清时期嘉峪关防线发挥作用的真实写照。清前期,嘉峪关虽为内地,但西部不稳定,朝廷多次通过出嘉峪关军事解决西域问题。嘉峪关有2000多年承载边关国防作用的历史。
——嘉峪关在冷兵器时代战略价值巨大。河西走廊深入西北,连接新疆、青藏、蒙古。在古代,如果河西走廊被西域或北方政权控制,就会威胁中原;如果河西走廊被中原占据,就会控制西域,所以河西走廊的得失关系亚洲格局。南北山系夹峙的河西走廊,在嘉峪关地域出现了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等大量天险,使通道狭窄,古人无法绕行。嘉峪关的争夺决定河西走廊的归属,嘉峪关由此成为西域势力、北方部族、地方政权觊觎、争夺的焦点。嘉峪关南靠祁连,北倚黑山,封扼河西走廊,战略价值巨大,清代乾隆朝以国门修缮打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行走“长城第一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