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今年五月,我国与中亚五国在西安共同举行中国—中亚峰会,各方高度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引领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与会国家共同发表宣言,将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新起点,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这无疑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地区各国人民未来,六国决心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是历史选择,更是民心取向。

  中国与中亚国家两千年前彼此间的交通交流交融,清晰地记录在中国汉代的档案文书之中。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甘肃省敦煌市发现了西汉敦煌郡所设的悬泉置遗址,这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代设立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在此出土了大量的汉简,其内容涉及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邮驿、交通等方方面面内容,尤其是真实记录古丝绸之路使者往来经贸交流的一些内容弥足珍贵,为我们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贡使通商之路:公元前一世纪的康居使者

  悬泉汉简中有一册被学者命名为《康居王使者册》的汉简极为珍贵。这枚简册由7枚简编连成册293字记录了公元前39年,来自中亚的康居王使者等一行人前来向西汉朝廷献贡骆驼时遇到不公后反映问题,朝廷受理解决的经过。

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

  唐模制商旅砖上牵驼的胡商。 敦煌市博物馆供图 

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

  唐胡人牵驼俑 敦煌市博物馆供图 

  康居王使者一行入关后,发现与以往不同,首先是从敦煌到酒泉,他们一路上缺吃少喝,无人照应;其次是到酒泉后,酒泉太守和手下人对其奉献的骆驼单方面作出了评价,把使者带来的膘肥体壮的白骆驼评定为羸瘦的黄骆驼,使者认为“不如实,冤”,因而上告到中央。朝廷要求敦煌太守对此进行查询并按时上报中央,不得留迟。这一事例生动地反映了汉与康居正常外交关系之下的纠纷处理。此简不仅为研究汉朝与康居友好往来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更是见证丝绸之路繁盛通达的重要实物,也是今天的中亚各国研究本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可补传世史籍之缺载。

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

  《康居王使者册》朱建军供图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的悬泉汉简中就有14条关于康居的记载,记录着汉武帝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地处撒马尔罕一带的康居,始终同汉王朝保持着贡使往来关系,而撒马尔罕城就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首府所在地。

  让康居再次从历史中走进我们视野的,是一次探险发现。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以西一座被废弃的汉代烽燧发现了一组密封信札,信件以粟特文写就,有部分残缺,后来经多位专家翻译分析,认定这组粟特文古信札记录了以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为大本营的一个粟特商团的商贸活动情况。

  专家们认为一封写于公元313年的粟特5号古信札,是一位名叫“发黎呼到”的粟特人写于姑臧凉州,后遗失在敦煌汉代烽燧中的。他的身份或为粟特商队成员,类似于当今常驻海外公司的负责人,而信札是写给总部董事长的报告或半年工作总结。信中详细介绍了商队往来、货物分发、钱财分割,以及小商人的日常往来,只字未提当年发生在洛阳的战乱。而同时被发现的2号信札,则有大段陈述饥饿、火灾、死亡的内容,其中所言:“酒泉的遏末娑支平安无事,姑臧的遏末支也是一样”“当商队离开姑臧……当他们到达洛阳,不管那里的……还是印度人、粟特人,都死于饥荒”,说明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凉州以及河西走廊彼时是相对安定的。

  法国汉学家魏义天先生认为,写这些信札的粟特人来自康居,这说明至少到3世纪初,粟特商业就已在距离索格底亚那3000公里外的凉州发挥了巨大的政治作用。至此,可见从粟特古代商业网形成至发展,凉州一直都有粟特人的存在。4世纪后,凉州成为汇聚中国人、粟特人和印度人的国际化大都市。之后,粟特人聚落从凉州延伸到京师。这样,粟特人在从撒马尔罕一直通向中国北方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网络,这条商道获得了空前发展。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大落(洛)门寨”与“三府(都)谷”考(上)

下一篇:甘州区图书馆馆藏古籍 《钦定书经图说(五十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