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原标题:【奔流文化·器物】从元大德二年漆盏托 get古人点茶的精致风雅
▲大德二年漆盏托(元)甘肃漳县汪氏墓群4号墓
1组2件。夹纻胎,喇叭形外撇圈足,中腰周围有荷叶状托,托上置敛口钵形盏,盏心中空贯通,全形似茶托状。盏内髹黑漆,其余髹红漆,托底有铭文 :“娇:壹样贰拾伍双,大德贰年五月日造”。
(一)
茶盏、盏托、茶筅……上等泉水一应俱全,开始点茶。
烧水,温盏,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中,依次加入沸水调膏,用茶筅去拂,直至调匀,泡沫出现,正如苏轼词中有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此等雅致的点茶场景,正是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官宦盛家请来宫中嬷嬷教习闺阁女子在学习点茶。此剧的主创高度还原了宋代饮茶方式及茶器的发展。
据说点茶高手可用这些泡沫幻化成各种花鸟虫雨、山川草木的图案,宛若一幅水墨画,又称“茶百戏”。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剧中主人公明兰点茶的建盏置于一托盘上,中间有作为承托凸起的托圈,此为何物?是盏,是托?
(二)
对于喝茶,我们的祖先可谓相当钟爱。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饮茶之习,如陆羽描述“茶之为饮料,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唐以前,饮茶以治病解毒为主,多采用“粥茶法”,茶与葱、姜、枣、橘皮、薄荷、茱萸等一同烹煮。唐代后,茶文化走向成熟,“煮茶法”普及。到了宋代,追求纯味的“点茶法”备受推崇。宋代后期,茶叶加工方式的变化,“冲饮法”逐渐崭露头角。元代的饮茶方式介于宋、明的过渡阶段,既有团饼茶,散茶冲泡也初见端倪。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而改进贡芽茶后,才有了后来的“泡茶法”,也更接近现代的饮茶方式。
饮茶方式的不断演变,茶具的形态与功能也随之变迁。在很多壁画和出土的古画上,都有古人使用盏托的场景。
(三)
唐代李匡义编著的《资暇集》:“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718至779年〕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代蜡环,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
可见盏托诞生的初衷,具有一定的功用性。一是用来防烫;二是双手奉茶以为尊敬。盏托在茶事中不可或缺,是茶盏的绝佳搭档。
从很多壁画、古画上都有盏托的使用场景可见,随着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盏托的使用,在宋代已极为流行。点茶时,需要用茶筅来击打茶汤,就需要茶盏深腹,而盏托中间凸起的部分,恰好起到固定茶盏的作用,以防茶盏脱手滑落。
从《水浒传》第四回“只见行童托出茶来。茶罢,收了盏托”的描述,可见盏托在民间已广泛使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的盏托和盏基本上是同一色系,而从留存至今的文物和古画中可知,古人的茶盏和盏托不一定是同色同质的。茶盏可与不同产地、不同窑址,乃至不同朝代的盏托混搭。两者甚至可以质地不同,银器、竹质、木质等盏托都能与瓷器茶盏搭配使用,尤以漆器盏托居多,原因当然是其隔热、质轻、不易碎的性能。
虽同为茗饮之功能,但漆质茶具因其独特的美感,加之创制数量少,传世品罕见,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四)
英汉词典里的China,翻译是瓷器,而Japan的翻译是什么呢?是漆器——中国一种传统手工艺制品。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人爱穿红衣,他们把红色的朱砂和黑色的漆树脂混在一起,涂在各种器物表面,引领风尚,由此生漆大量应用。
让我们为之自豪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漆器的国家,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大碗就是有力物证。
漆器以其实物性和艺术性出现在古人的生活里,随着制作经验的丰富,漆器制作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工艺。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漆器工艺品。唐朝时,漆器东渡日本,立即成了爆款,备受推崇,被日本奉为国宝。中国的漆工,从秦汉彩绘描金,到唐代的螺钿镶金、金银平脱再到宋元的剔犀剔红戗金,到明代更迎来了中国漆器的鼎盛时期。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白釉瓷壶 见证大唐公主的传奇一生
下一篇:在陇原,聆听三国的浩荡古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