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三百年前甘肃 如何选拔武举人?
在中国古代,武举考试是习武之人“考编”的重要途径。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实行武举制度的朝代,建立了武童、武乡、武会、武殿四个级别的武举考试制度;如同文科士子乡试中举后,即已取得了进京赶考资格一样,武举乡试对于这些舞刀弄箭的清代“理工男”而言,同样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关口。
国家图书馆藏《雍正二年陕西甘肃两河武举乡试录》完整呈现了三百年前的甘肃如何选拔武举人的历史图景,读来饶有兴味。
A
封建王朝的科考,系为国选才的国家大典,各种程序繁复细致之极。对于雍正皇帝登基后的首次武举乡试,甘肃官场非常重视,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组建了工作专班——甘肃布政使、按察使分任监临官、提调官,四位考试官分别由巩昌府岷州同知、巩昌府秦州知州、巩昌府清水县和伏羌县(今甘谷)知县担任,监督官为兰州知州,点名官为巩昌府安定县(今定西)知县,印题官为平凉府华亭县典史,授卷官为巩昌府漳县典史,收掌试卷官为平凉府泾州(今泾川)州判和临洮府兰州儒学训导,印卷官为临洮府兰州儒学学正和巩昌府会宁县典史,弥封官(即试卷密封官)为平凉府静宁州儒学训导和靖远卫儒学教授,唱名官为漳县和秦安县典史,写题官为安定县和陇西县儒学教谕,搜检官为抚标右营把总和平凉卫前所千总……
看到这儿是不是已经眼晕了?还早着呢,这只是与文科乡试类似的常规操作,武举乡试主要考的是骑马射箭等动手能力,因此还得安排一帮人担任相当于体育赛事中的裁判员、巡边员、记分员之类的角色;比如监箭官就找了五个把总和一个千总客串,纪箭官(负责验靶和记录成绩)则由三位千总担纲。此外,还有巡场官、供给官等。综上所述,为了保障这次武举乡试,共设置十七个岗位,近四十位官员严阵以待,差不多半个甘肃官场的头面人物都进了考场,共襄盛举。
B
面对阵容豪华的“官场天团”监考,各位考生会不会“压力山大”呢?
这基本上是肯定的。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清代武举乡试分三场,第一、二场考核骑射,第三场测试策略及武经,要说上马张弓射箭、下马写写文章也就算了,关键是还引入了淘汰机制,第一场考骑试,骑马三个来回射箭九支,距离三十五步,三箭中靶才算过关,否则失去后续考试资格。第二场考步射,距离八十步,同样射箭九支,两箭中靶为合格。
箭术考完还要考刀功和臂力。
具体到这次甘肃武举乡试,第一场为“试马上箭”,第二场为“试步下箭”,第三场为“策论”。所谓策论又分三道题目,其中“论”两道,分别为“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和“势者因利而制权”;“策”一道,题目非常应景也极具针对性,因为时任川陕总督年羹尧正在西北用兵,所以重点考察考生对于西北地区行军用兵之法的心得体会和意见建议,“必有深知其意者,其缕晰陈之”。在这种极为注重考生实战和分析能力的严格标准之下,这次甘肃武举乡试只有三十人中试。
C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结束后不仅要张榜公布中举者信息,而且大多要进行复盘。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科士子主要是研读揣摩高分试卷,如果心中存疑,时不时还要跑去质询一番,凭什么他的名次比我高?但对于武举考生来说,主要看骑射成绩,以技服人——这可是实打实的,别人就算不服,也只能怪自个学艺不精。
那么,这次甘肃武举乡试的佼佼者,其武德究竟有多充沛呢?据《雍正二年陕西甘肃两河武举乡试录》记载,第一名凉州卫武生王宗启的成绩是这样的:“马上中七箭,步下中六箭,开弓拾力,舞刀壹百觔(斤),掇石贰佰五拾觔(斤)”;第二名靖远卫武生王言敏的成绩也很不错:“马上中七箭,步下中五箭,开弓拾贰力,舞刀壹百贰拾觔(斤),掇石叁佰觔(斤)”。
所谓“力”指的是清代弓箭的拉力计量单位,按照当年标准,清军硬弓之拉力标准为七至十力。从这两位的武技来看,第二名其实还略胜一筹,居然拉得开十二力之强弓,120斤的大刀和300斤的石锁子也是玩弄于股掌之间,相较于第一名欠缺的可能就是箭术的准确度了。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大革命洪流中的兰州青年妇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