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在古金城兰州架设横跨于黄河南北两岸的铁桥,曾是左宗棠的梦想,只因当时洋商索价过高而作罢。30年后,正值清末实行新政,黄河铁桥在陕甘总督升允和彭英甲的任上创修成功。建桥过程惨淡经营,艰苦备至,已人所共知。好在建设黄河铁桥形成的档案,归档于甘肃农工商矿总局,没有存于当时的布政使司,幸运地躲过了民国二年那一劫。甘肃农工商矿总局后更名为甘肃省署实业厅,民国十六年(1927年)甘肃省政府改实业厅为建设厅,这些档案存于建设厅。1949年7月,国民党甘肃省政府逃离前发出紧急命令:“转移前将政府档案做紧急处理”,重要档案进行“焚毁、埋藏、转移”,次要档案“从速列册销毁”。只因仓皇逃离,未来得及销毁。人民解放军从解放兰州的战火中把包括铁桥档案在内的许多档案抢救出来,由兰州军管会接管。2002年,《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4

  甘肃布政使司档案毁于民国二年。甘肃省档案馆藏布政使司办实业的清代档案从何而来?从许多档册的扉页上印文来看,这些档案曾一度流落到东北地区。从一些档案的印章分析,这些档案还曾蒙受侵华日军占领的文化统治。为了弄清这一事实,笔者在纂修《甘肃省志·档案志》时,查找到一份1965年11月12日旅大市图书馆给甘肃省档案馆的来函。来函称旅大市图书馆有甘肃的历史资料,如果甘肃有接收的意愿,可与本馆联系。接函后,甘肃省档案馆紧急回函,表达了马上接收的意愿并致感谢。是年12月,流落到东北地区多年的这些甘肃档案197函、379册被接收回馆,又使我们今天能亲眼目睹百年前甘肃近代工业初创时期的原貌。

  5

  彭英甲于宣统三年(1911年)将他刚刚办理完毕的各项新政形成的各类章程、细则、清褶、名册、税单、报单、运照、合同、电文,以及有关的详、札、咨文等180份文件,汇抄成册,名为《陇右纪实录》。现在,甘肃省图书馆等收藏部门也保存有《陇右纪实录》,但均为印本,而甘肃省档案馆保存的是写本,是珍贵的清末实业档案。它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得益于清代建立的汇抄制度,因为,那些当初形成的各类文案、文卷,没有逃过民国二年的那把火。这部档册记载的当年情形翔实、系统,披露出一些有价值的细节。

  一个是对外国技术人员的利用。此种利用外来技术的办法,就在今天看来亦称完善;

  二是外资的利用。照合同规定,假如通常不能每日出铜一万斤,或铜厂不能获利,甘肃俱无还款的义务。此种利用外资在当时也是最有利的办法。

  6

  比利时人林阿德及其父林辅臣,均协助甘肃官员兴办实业,传为佳话。父子两人都娶中国女子为妻。2005年9月30日,他们的后裔凯特先生、安吉拉女士和安妮女士在兰州张家族人的陪同下,来到甘肃省档案馆查询资料,寻根问祖。甘肃省档案馆向他们提供了林阿德与彭英甲签订合同的复印件,安妮女士也向省档案馆赠送了林阿德保存的当年兰州黄河铁桥竣工典礼的照片(如图)。张家族人和兰州大学刘光华教授、文史专家邓明先生陪同安妮三人探访了兰州织呢局遗址、洋腊胰子厂遗址和黄河铁桥。安妮女士说,他们来甘肃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收集资料后打算写一部记述其祖辈在中国的书。时隔4年后的2009年8月,安妮女士专赴兰州参加黄河铁桥百年庆典,把她已经出版了的这部英文书籍赠送给了甘肃省档案馆。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下一篇:古画里的兰州城——《金城揽胜图》背后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