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大禹王记

  大禹画像

大禹王记

  大禹导河积石自此始。积石夹河,两山斧迹犹存。图为积石关山景。

大禹王记

  七合璧(2018年大夏川东山出土)

大禹王记

  禹王峡大禹宝座

大禹王记

  《续修导河县志》中的《积石神功》图

大禹王记

  浙江会稽大禹陵碑

大禹王记

  浙江会稽岣嵝碑

大禹王记

  图为金柳山下的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石虎家村有金纽城,城以山名。

大禹王记

  明嘉靖本《河州志》中的《禹王庙记》

大禹王记

  禹王庙砖、板瓦残片

大禹王记

  大禹治水时开凿了泄湖峡

大禹王记

  民和县喇家遗址

  ●史有勇 李萍

  大河奔流,自西向东,翻山越岭,一路浩浩荡荡。温驯时造福一方,桀骜时洪水滔天,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于是,便有大禹力挽狂澜、整治水患,为百姓造福的神话故事,大禹足迹也遍于九州。

  禹出西羌。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引《帝王世纪》曰:“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坳,虎鼻大口,两耳参漏,首戴钩鈐,胸有玉斗,足文履巳,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长九尺二寸,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其父既放,降在疋庶,有圣德,梦目洗于河西,四嶽师举之,舜进之尧,尧命以为司空。继鲧治水,乃劳身涉勤,不重径尺之壁,而爱日之寸阴,手足胼胝,故世传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又纳礼贤人,一沐三握发,一食三起,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封为夏伯,故谓之伯禹,天下宗之,谓之大禹。年百岁,崩于会稽,因葬会稽山阴县之南,今山上有禹冢并祠。”又《金楼子》载:“禹长于陇西大夏县。”

  《晋书·地道记》载:“大夏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寰宇记》:“大夏县在河州东。”《水经注引得》:“大夏县西故金纽城,本督尉治。传为禹所出故有禹庙。”南70里,本汉旧县,大夏水一名白水,出县西南大谷中。《大清一统志》:“大夏故城在今兰州府河州东南,大夏水即今之三岔河也。按金柳城,即石纽之转音也。大禹生金纽乡(今和政三合镇),城以北金纽山得名。”明《河州志》说:“大夏县,州南有金纽山,隋置,属枹罕郡。”

  20多年前,因有禹庙,曾寻访过金柳城遗迹。54岁的张德和说:“城石虎家上庄、张家河沿各占一半旧城。”其奶奶活了80多岁,她言,民国十八年前就住在此地,后因兵乱搬移至和政县城居住。张家河沿人张英(70岁),他说,豆食品厂(原为城壕)修兰郎公路张家河沿城墙大东角被占,广通河在其下游;陈家门(今交警大队)、三和学校在城内;西下城门,城隔开北向依山;东陈家门、食品厂为城壕;公路往上(北)为金剑城。

  故,河州多神话、多禹迹,如《续修导河县志》载:“泄湖峡:旧志载大夏水(古名漓水,明误为大夏水,一误再误),从此泄出,禹凿石痕犹存,道旁卧石有鸟迹篆二。”清代吴镇作《峡铭》云:“大夏之湖,鼋鼍所国。万斛泉水蓄之,深黑双崖如门。一泻而北,断若斧痕,得非神力,兹峡不开。滔天曷极禹功,万古永怀明德。”又“禹王石”在积石山索屯村河旁,“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积石时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嘉靖本《河州志》曰:“积石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禹贡》导河自积石至龙门,两山如削,河流经其中,西临番界,险如金城,实係要地。隋立河源郡,命刺史刘权镇之;唐李靖伐吐蕃经积石,宋元立积石州,洪武改为关易马,番夷路经此,禹庙建于此。”高弘诗云:“神禹疏河事已休,穷崖奇蹟至今留。山形西控三千里,水势东流几万秋。鸟道远连空翠合,断云长旁戌楼浮。宦游几度登临处,不尽思乡恋阙愁。”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从金文密码到酒泉古玉

下一篇:红色记忆——临夏市档案馆馆藏胡廷珍烈士传世书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