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左宗棠叩拜行礼之后,虔诚恭敬地诵读祭文,用小篆书写祭文、石匠勒石,把石碑立在祠堂前为念。碑文落款:“钦差大臣左宗棠命男钦赏主事举人孝威谨撰并书”。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公元1866年,左宗棠到任西北发现植被稀少、气候干燥,赴任不久便在总督府后院栽种了许多柳树。同僚们不解其意,左宗棠说,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如果不栽种绿树,将会了无生气。同时,下令士兵行军途中广植柳树,柳树较为容易成活。
左宗棠在平凉的两年多时间里,以及日后的西进途中,通往新疆的数千里大道两旁,仅是从陕甘交界的陕西长武县到甘肃会宁县,就栽树26.4万棵。此外,在甘肃其余各州栽种了约40万棵,在河西走廊、新疆栽种了100多万棵,总计约200万棵。
隆无誉《西笑日觚》盛赞:“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后人把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
据记载,当时的平凉府东大路,宽十余丈,植树四五层,三路并行,参天合抱。
平凉有一块“武威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碑文记载了当年植树的艰苦与不易:“惟时搜集枝杆,越山度壑,负运艰苦。树艺伊始,每为游民窃拔,牲畜践履。”“······谕禁之,守护之,灌溉之,补栽之。不知几费经营。”广植柳树的同时,左宗棠还种了大量杨树、榆树、槐树,这便是后人常说的“左公杨”“左公榆”“左公槐”。
为了保护生态林木,左宗棠曾亲拟告示:“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文雅之情挚,用心之良苦,至今令后人读来依旧动容。
民国时期,甘肃省专门出台了《保护左公柳办法》,“保护不力唯县长是问。”
左宗棠兴修道路、广植绿荫,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他的同乡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柳色千章合 书声两岸来
在平凉驻兵时,左宗棠令平庆泾固化道道员魏光焘重修了毁于战火、久负盛名的“柳湖书院”。竣工后,魏光焘亲作《重修柳湖书院碑记》,石碑现存柳湖公园湖心亭。
柳湖之胜,始于暖泉——泉水微温、隆冬不冻,盛夏不干、四季畅流。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知府蔡挺在此“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柳喜湿润,很快树荫繁茂、叠翠盎然。
明朝嘉靖年间,驻藩平凉的韩昭王占为苑囿大规模扩建。据《柳湖书院志》载,当时园内建有观海堂、涵虚堂、金盆堂、夏享亭、喜雨亭、荷花堂、承辉阁、蓬湖阁、藏书楼等十余景,始为“陇东名园”。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敕赐“崇文书院”供王府子弟读书,书院先后更名为“百泉书院”“高山书院”以及“柳湖书院”——从此成为平凉“崇儒重道”培养人才的文昌之所。
重楼环碧水 高柳插青霄
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平凉才俊赵时春重游柳湖后,作《柳湖观荷》赞咏:“帝孙台榭枕城边,招客重开锦绣筵。花底鱼游青障里,柳塘云拥碧荷天。清波摇荡随风出,绛殿平临对日鲜。置醴同欣接宴尝,浴沂何让嗣群贤。”
公元1765年—1788年乾隆年间,柳湖数次修葺,新建文澜桥、读书堂、养正轩、响鹤山房、时雨亭、饮水亭、青藜阁、牌坊等建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大敦煌·洞鉴】敦煌的世族与石窟
相关推荐